茄子各环节合理种植方法和病虫害科学防治分析
在我国的蔬菜市场中,茄子是最常见的农作物之一,蕴含丰富的磷、钙、蛋白质、食物碱、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茄子不仅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在心血管、抗衰老、抗癌等方面具有多种潜在效果,其根茎叶还能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可作药用。我国的育茄历史悠久,当今市场茄子的种类多样,按成熟期划分,可分为早、中、晚熟茄。按果实形态划分,可分为长、矮、圆茄。按地域位置划分,北方更倾向于绿茄与紫圆茄,南方更倾向于长条形紫红长茄。
一、茄子的种植技术
1、选地与整地
①选地
在选择种植茄子的土壤过程中,由于茄子的适应力较强,对土壤肥力与土质的要求较低。因此,只要土壤的排灌通畅、土层深厚、具备一定肥力,即可种植茄子。其中以通透性好、土质疏松、不易结块为最佳。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土壤是较为常见的选择。并且,由于茄子对于土壤透气性要求较高,为防止连绵雨季因田间排水不及时,导致土壤板结致使茄子根部水淹腐烂,应尽可能选择有利于排水与浇灌的地势平坦种植区域。此外,为减少病虫害危机与确保高质高产,应避免连作,尽量采取轮作的栽培方式。连作会加剧消耗土壤的潜力,引起微生物变化,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整地
整地是对土壤进行暴晒处理与深度翻耕。在选定种植区域后,进行适当的整地,能使土壤温度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高,并且使土质更加疏松,这对于后期进行播种、增加种子发芽率,有着极大好处。在整地结束后,为降低幼苗被病虫害侵袭的概率,需全方位对土壤进行消毒,同时可提前施加底肥,以保证茄子能正常发育生长。在进行施肥时,由于幼苗阶段植株较小,所需营养物质偏少,不宜添加过多营养,以防烧苗。农家肥是常见的基肥,在选择农家肥时不可施加未腐熟的农家肥。未腐熟的农家肥与土壤充分混合后,会进行二次发酵。在该过程中,农家肥释放大量腐热,吸收土壤中的氧分子,容易使茄子根系受损,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此外,在北方寒冷地区种植茄子时,为保证土壤湿度与温度,提高种植效果,可选择宽度适宜的地膜,进行铺膜。
2、种子的处理
①选种
茄子的产量与品种息息相关。若想实现优产高产,在选种时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理情况,选择最适宜的品种。抗病能力较好、抗低温能力较强的品种更适合北方。抗病虫害强、耐高温高湿的品种更适合南方。此外,尽可能选择高于98%净度的品种进行种植。
②时间
翻秋种植与早春种植是较为常见种植茄子的时间。翻秋种植多选择在5月完成种植,1个月后进行定植,9月初开始收获。早春种植多选择在12月完成播种,第2年2月进行定植,5月初开始收获。由于北方的早春时节温度较低,可采取温室育苗法,并适当在叶面进行施肥,尽量保障幼苗正常生长。
③浸种与催芽
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加强抗病力,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与催芽。常用的方法有热水浸种与药剂浸种。热水浸种法的步骤为:在将种子晾晒6至7小时后,将其置于55℃左右的热水中浸泡15至20分钟,捞出后再放入30℃左右的热水中浸泡15小时。药剂浸种法的步骤为:将种子从55℃左右的热水中捞出后,直接放入0.001%浓度的高锰酸钾调配液中。待20分钟后,将其放入25℃左右的清水中浸泡11小时。
浸种结束后,将种皮表面黏液洗净,再开始催芽。催芽步骤为:将用温湿的纱布包好的种子,放入28℃左右的环境中,每隔8小时用25℃的清水进行冲洗,直至80%的种子露出白芽即可开始种植。
3、播种密度
茄子的播种密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平均株距在35至40厘米,行距在60至65厘米。早熟茄子的播种密度为每亩2300至2500株。晚熟茄子的播种密度为每亩1500至2000株。
4、田间管理
①幼苗期
因幼苗期的茄子对各种外界因素抵抗力不高,为防止高温烧苗或低温冻害,在幼苗生长期应尽量将温度保持在28℃。待80%的茄种出苗后,确保夜间温度高于10℃,白天温度稳定在20℃。待出苗10天后,夜间温度可调整为13至17℃,白天温度可调整为24℃左右。
②定植期
在进行定植时,为有效提高定植存活率,首先应选择无病虫害,根茎直立的茄苗。并在开展定植作业的前2天,将锯末、百菌清、硫磺按照固定比例混合后对新的定植环境进行消毒。其次,挑选已经生长出3至6片叶的茄苗进行定植。为提高定植效果,可在栽培槽底部铺设塑料薄膜隔离土壤,并加入炉渣6份、草灰4份的混合基质。将基质用水渗透,搅拌均匀后再完成定植。再次,在移植过程中,适当对茄苗根系进行修剪,剔除根瘤状或受损的根系促进茄苗正常生长。最后,定植完成后,适当浇水,保持良好的光照和透风条件,提高茄株的成活率。在定植初期,由于茄株所需水分不多,为提高花芽分化率,可适当保持干旱。待7天缓苗期结束,在不产生积水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浇水量,使土壤保持湿润。并且在定植3至5天后,通过适当松土,以增强茄株根系温度,提高定植存活率。
③中期管理
当幼苗进入正常阶段,首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