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优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病虫害防治策略.docx
文件大小:19.64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5.77千字
文档摘要

优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病虫害防治策略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土壤营养充分,玉米大豆生长互补双收,采用玉米带与大豆带复合种植,既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地内轮作,又适于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化作业,在同一地块实现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1、种子选择与处理

(1)大豆品种要求

选择作物品种时,应优先考虑高产、耐荫性强且抗倒伏性能优异的品种,尤其是具备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采用带状间作种植模式时,应优选抗倒伏能力强、成熟期适中的早熟品种。这些品种在成熟时,单株的有效荚数应不少于其单作时荚数的50%,单株粒数应达到50粒以上,单株粒重至少10g,且植株高度应在55-100cm之间。对于带状套作种植模式,应选择那些在玉米和大豆共生期间大豆节间长粗比小于19、抗倒伏能力较强、成熟期中等偏晚的品种。大豆成熟时,这些品种的单株有效荚数应超过单作时的70%,每株粒数至少80粒,粒重不低于15g。

(2)玉米品种要求

应选择紧凑型或半紧凑型品种,其特征值包括中上部各层叶片与主茎的夹角、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等,具体为:穗上部叶片与主茎的夹角介于21°-23°之间,棒三叶夹角约为26°,而棒三叶以下三叶的夹角范围为27°-32°;株高应在260-280cm,穗位高度为95-115cm。优选后的种子,经过药物拌种、晾晒等科学处理,能有效杀灭表面病菌。这些措施既消灭了病菌,又为种子提供了萌芽所需营养,显著提高了萌芽率,保障了种子的前期安全生长。在这一过程中,种子筛选尤为关键。必须剔除干瘪、发霉等不良种子,只保留外形饱满、健康的种子。接着,将这些精选的种子置于阳光下,利用阳光的热能和紫外线来杀灭表面的病菌,同时控制种子的含水量,激活种子的生理活性。种子晾晒一般需要2-3天,每天至少2小时,期间需不断翻动,确保每粒种子均匀受热,得到充分晾晒。此外,药物拌种是种子处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将种子放入已配比药剂的容器中,使药剂与种子充分混合,确保种子表面均匀覆盖药剂。使用代森锰锌这种保护性杀菌剂,可以有效保护种子,清除残留病菌,进而提高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并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率。在选择药剂时,推荐使用0.3%-0.4%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这些药剂对常见的农作物黑腐病、霜霉病等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2、播种技术

(1)确定播种模式

确保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玉米的种植密度需与单作种植相当,而大豆的密度则应达到单作种植密度的70%以上。在决定适宜的大豆带和玉米带的行数、带内行距、以及2种作物带之间的行距和株距时,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种植密度、土地整理状况、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农机具条件等因素。通常情况下,大豆带的播种行数以2-6行为宜,带内行距设置在20-40cm,株距则约为8-10cm(以确保达到当地单作大豆种植密度的70%以上为基准)。至于两种作物带之间的行距,建议为60cm-70cm(当玉米带为2行或大豆带为2-4行时,推荐行距为70cm;在其他情况下,行距可设为60cm)。对于拥有窄幅式(机身宽度为160-170cm)玉米收获机的地区,可以优先推广2行玉米的种植模式。

(2)播种时间

在不同地域,土壤条件的差异性极为显著,这对大豆和玉米种植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各种挑战。土壤的含水量、气候等环境因素均深刻影响着这两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因此,选定适宜的播种时间,对于促进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具有关键作用。①播种时的土壤温度需得到严格确保。研究显示,当土壤温度处于20℃-25℃范围内,且土壤5cm深处的温度不低于7℃时,播种条件最为适宜。此类温度条件对种子的萌发和初期生长大有裨益。②播种深度需根据作物类型进行恰当控制,尤其是针对玉米。同时,土壤含水量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确保播种成功,土壤含水量需维持在60%-70%之间。在播种前,应通过实地检测来评估土壤条件,若土壤能够轻易成团并保持不散,则可视为适宜播种的状态。③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持续进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开始广泛采用农机播种。此方法不仅提升了播种效率,还使得行距和株距的控制更为精准。播种前,需将行距调整至30-40cm,并精确设置玉米的穴间距和深度,确保密度合理,以优化作物布局。④在正式播种之前,覆膜作业是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覆膜可有效保持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温度,为作物的生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此外,大豆与玉米的播种时间应有所间隔,以便更好地调控植株的生长高度。利用玉米较高的植株为大豆提供遮阴,可推动两种作物的同步生长。大豆的播种工作会在4月上旬展开,而玉米的播种则安排在4-5月份。这种播种时间的合理安排,既促进了作物生长,又提升了种植效率。

3、田间水肥管理技术

(1)水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