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多种管控措施联合运用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粮食作物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小麦作为国内种植范围较广的农作物,为充分满足大众需求、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相关部门有必要做好小麦产量、质量提升工作。但在小麦品种持续增多的情况下,以往的种植理念、种植模式难以满足提高小麦产量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更新种植技术,合理运用高产种植模式,并不断强化病虫害防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麦产量,为推动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对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概述
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是指种植人员结合种植区域环境特点、气候特点等完成小麦种子的科学选择,并结合相关理论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品质,加强后续施肥、浇灌等管理工作,提高增产速度,保障小麦质量及产量。这一技术具有科学性强、效果显著等优势,可以满足居民生活所需,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该技术的使用为小麦增产夯实了基础。
时代发展使得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生态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种植者为控制各类灾害、提高小麦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剂,使得土地质量严重下降。另外,气候环境变化也对小麦优质高产造成严重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大力推广和使用优质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小麦高效、高品质生产。
社会发展使得劳动力成本日益增长,土地流转形式也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管理方向转化,这些变化为小麦机械化管理提供了契机,种植者可通过不同类型机械设备或技术完成病虫害以及自然灾害防治,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整体养护效率,还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应用优质、绿色、高效的小麦栽培技术成为提高粮食安全及可靠性的必要保障,是未来小麦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
1、种植环境选择
从小麦生长特点及其适应能力来看,科学的环境选择对保障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具有关键性作用。农技人员应从实际出发,针对土壤pH值、土壤结构、环境温度、降水量、光照等相关要点进行全面了解。例如,在针对土壤环境进行选定与调控的过程中,应当针对土壤内部成分以及pH值进行系统检验,确保其处于中性偏酸的状态,将土壤pH值控制在6.5~7,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还应针对土层结构进行全面改良与优化,提升土壤内部透气性与透水性,从而适应小麦生长条件。在种植环境选择过程中,要考虑环境温度,冬季最低温度不应低于-15℃,生长期温度应在17~25℃。另外,在小麦生长过程当中,还需要充足的阳光与水分提供支持,从而进一步加快其生长速度,保障作物产量。
2、选种与处理
在小麦种植准备阶段,要重视选种及种子处理,力求减少外界因素对于小麦正常生长所造成影响,更好地达成增产丰收的种植目标。在品种选择过程中,农技人员以及种植人员应充分考虑到相关品种的环境适应能力、抗逆性能以及病虫害防护能力,更好地促进小麦的生产。例如,扬麦20、济麦22等品种对于小麦赤霉病具备较为突出的抵御能力,而长白21、普特27等品种对于白粉病的防护能力较强。种植人员可按需进行选择。在选种之前,种植人员还应当针对本地农业条件进行系统化分析,明确本地土壤质地、土壤肥力、茬口状态、设施配置情况等等,同时,做好小范围内的试种评估,确保相关品种的种植效果。为进一步改善种植效果,农技人员可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对种子进行预先处理,提升其整体健康水平,减少外界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在种植前应针对种子进行全面筛查,对虫蚀、发霉、结块、生芽等劣质种子进行及时筛除,同时,采用氯化钙、磷酸二氢钾等药剂进行浸种,使种子出苗率与整体产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3、科学播种
首先,明确播种时间,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降水环境、小麦品种等因素,同时,结合种植地温度变化情况等相关指标对播种时间进行合理选择。一般来说,在小麦播种过程中,应确保环境温度处于16~18℃,因此,冬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9~10月,而春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3~4月。其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控小麦播种密度。在进行密度调节的过程当中也应综合分析种植地的地质、气候条件以及小麦品种等相关因素。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应适当提高种子种植密度,将其控制在180~300kg/hm2,播种行距控制在20cm左右,一方面,保障小麦的营养吸收效果,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减少水肥与阳光的相互竞争,有效控制地表水分蒸发速度,保障小麦产量品质。
4、合理应用施肥技术
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可以由氮、磷和钾肥提供,每种肥料都对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在麦田中施用适量的氮肥有助于形成小麦蛋白质和叶绿体;磷肥的功能作用是帮助小麦加快各种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吸收,提高其生长质量;钾肥则有助于增强小麦对于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将其对生长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