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淮上小麦栽培田间管理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合理应用
小麦是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当地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小麦生长,由此使得全区小麦的种植面积达到30.55万亩,每亩的产量约为350-500kg左右。为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种植目标,应当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栽培技术要点,并将之合理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以此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一、整地施肥
1、精细整地
土壤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基础,是优质、高产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应当对整地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精耕细整改善土壤的性质,提高蓄水保墒能力,从而使小麦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中健康生长。整地方法与要点如下:整地宜早、不宜晚,采用旋耕的方式整地时,要确保耕深达到25-30cm之间,深耕后应当将土壤耙碎、耙细,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透气。随后对土壤进行平整处理,消除局部凹凸不平的现象,为后续的灌溉和施肥创造有利条件,使每株小麦都能获得相应的水分和养分。经过整地后,可以使种植地的土壤呈现为上层松、下层紧的状态,如此方可确保出芽后的小麦能够顺利扎根,并从土壤中汲取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
2、足施基肥
小麦生长发育期间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通过足施基肥能够满足小麦对营养的需求,从而使其健康生长。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可知,安徽省蚌埠市的土壤肥力并不是很高,很难满足小麦生长发育过程对肥力的需要。所以,应当在整地阶段,向土壤中施入足量的基肥,以此来提升土壤的肥力。基肥可以选用厩肥,施用量以每公顷40-45t为宜,并施入适量的氮、磷、钾及硼肥,其中氮肥选用尿素,施用量控制在每公顷250-255kg左右;磷肥选用五氧化二磷,施用量控制在每公顷142.5-145kg;钾肥选用氧化钾,施用量控制在每公顷105-110kg;硼肥每公顷施用22.5kg即可。小麦收获之后,留在田间的秸秆是一种较好的肥料,采取秸秆还田的方式,能够使小麦种植地的土壤肥力进一步提升。为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肥效,节约施肥成本,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案。
二、选种播种
1、优选良种
小麦优质、高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与选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如果所选的小麦品种抗性差,或是与本地的种植条件不符,则会对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应当优选良种。蚌埠市淮上区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要按照土壤的性质、环境温湿度、降雨量等条件,对小麦品种合理选择。以抗病虫害能力强、抗倒伏、抗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高产的小麦品种作为首选,给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需要注意的是,所选的小麦品种必须通过国家和安徽省的审定,以确保种子质量满足相关种植规范的既定要求。
2、种子处理
为提高小麦播种后的发芽率,应当在正式播种前,采取相应的方法处理小麦种子,具体做法如下:选择晴好的天气,将小麦种子摊铺到洁净的水泥地面上,要尽可能使种子均匀分布,晾晒时间以24h为宜,白天晾晒,夜晚要将种子收起。晒种前,应当将其中的病残粒、瘪粒全部挑出,将无病害、无虫蛀、无破损、籽粒饱满的种子留下,根据本地小麦常见的病虫害,选取适宜的包衣剂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通过包衣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未做包衣处理的小麦种子应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按种植地病害的发生特点选择适宜的药剂,如真菌性病害发生频率较高,可使用2%浓度的戊唑醇,每100kg种子拌入150g;或者选择15%浓度的三唑酮,每50kg种子拌入100g;若是地下病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块,则可选用浓度为40%的吡虫啉或噻虫嗪,按照1∶1000的比例进行拌种;病虫害混发的地块,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拌种。
3、小麦播种
(1)适时播种
在小麦栽培过程中,播种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与高产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通过对播期的有效控制,能够在越冬前完成壮苗的培育,并且还能避开病虫害高发的时间段,可以减轻病虫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根据蚌埠市的气候特点,结合种植地的土壤条件,小麦最佳的播种时间段为10月中、下旬,最迟不宜超过11月初。
(2)适量播种
小麦的播种量直接关系到产量,正常情况播种量越大产量越高。但是由于地块的肥力有限,加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单位面积内的土地上并不能播种过量的小麦,否则会对小麦的长势造成不利影响,不但无法实现稳产、高产的栽培目标,而且还可能导致小麦的品质下降。所以,播种必须适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因此,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对播种量严格控制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采用精量播种技术,每亩基本苗的数量保持在12万-16万株之间。
(3)适墒播种
小麦的发芽率及成活率与播种质量密切相关,为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小麦的播种质量,应适墒播种,即根据种植地的土壤墒情,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土壤的含水量在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