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黄沙道中》术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一、主题
语文、美术、音乐、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学习目标
语文学科: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词意,体会词中描绘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美术学科:
根据词的内容,创作一幅描绘黄沙道中夜景的图画,表达对词意的理解和感受。
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夏夜的清幽、静谧和丰收的喜悦。
音乐学科:
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配乐朗诵,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增强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尝试将词改编成简单的歌曲,通过旋律和节奏表现词的情感。
信息技术学科: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和整理与词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诗词赏析等。
运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
三、学习对象
合肥市蜀山小学六年级学生
四、活动流程
导入阶段:
通过回顾已学的唐诗宋词,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引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知识讲解:
讲解学习宋词的基本方法:知词人、解词题、读词文、明词意、悟诗情。
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词意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自然美和作者的情感。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为语文组、美术组、音乐组和信息技术组,每组分配一名指导教师。
各组根据各自的任务开始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作品创作:
语文组:朗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准备配乐朗诵。
美术组:根据词的内容创作一幅图画,表现黄沙道中的夜景。
音乐组:为词配乐朗诵,尝试改编成歌曲。
信息技术组: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展示课件。
作品展示与评价:
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次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反思活动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为今后的跨学科教学提供参考。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阶段
回顾诗词: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宋词,感受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提问:你们喜欢哪些唐诗宋词?为什么?
引入新课:
介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提问:从课题中,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吗?
二)知识讲解
讲解学习方法:
介绍学习宋词的基本方法:知词人、解词题、读词文、明词意、悟诗情。
引导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分析词意和意境:
朗读词文,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分析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自然美和作者的情感。
三)分组活动
分组与任务分配:
将学生分为语文组、美术组、音乐组和信息技术组。
每组分配一名指导教师,明确各组的任务和目标。
活动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各组的活动,解答学生的疑问。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任务。
四)作品创作
语文组:
朗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准备配乐朗诵,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美术组:
根据词的内容创作一幅图画,表现黄沙道中的夜景。
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夏夜的清幽、静谧和丰收的喜悦。
音乐组:
为词配乐朗诵,选择合适的旋律和节奏。
尝试将词改编成简单的歌曲,通过旋律和节奏表现词的情感。
信息技术组:
搜集和整理与词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诗词赏析等。
制作多媒体展示课件,展示各组的作品和资料。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示:
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分享。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各组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评价:
教师对各组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六)总结与反思
总结收获:
总结本次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加深对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解。
反思不足:
反思活动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跨学科教学提供参考。
六、学习资源
教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注释。
网络资源: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诗词赏析文章、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工具材料:画笔、纸张、音乐播放器、多媒体制作软件等。
七、技术工具及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工具:利用搜索引擎搜集资料,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制作展示课件。
应用策略:
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
运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
八、活动评价
评价标准:
语文组:朗读流利、有感情,能准确理解词意和意境。
美术组:图画内容符合词意,色彩搭配合理,线条流畅。
音乐组:配乐朗诵和谐,歌曲旋律优美,能表现词的情感。
信息技术组:资料搜集全面,课件制作精美,展示效果好。
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