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三+《统筹方法》(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docx
文件大小:1.01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4.01千字
文档摘要

第PAGE

第PAGE1页共NUMPAGES13页

统筹方法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统筹方法的概念,知晓其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以及在企业管理、基本建设和科研项目组织管理等多领域广泛应用的特点。

2.引导学生领会统筹方法的应用原理,学会合理安排工序,明确通过抓主要环节、合并次要环节来缩短工时、提高效率的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合理规划安排,提升效率。

4.帮助学生体会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图表、作比较、下定义、列数字等)的作用,感受科学小品文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特点,提高说明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深入理解统筹方法的含义,掌握其应用方法,尤其是合理安排工序的要点。

明确文中所举泡茶例子中三种方法的差异,体会合理安排工序、抓主要环节和合并次要环节的重要性。

识别并理解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效果,如通过泡茶实例使复杂概念通俗易懂,利用图表直观展示工序关系等。

2.难点

能够将统筹方法的原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

体会统筹方法在大规模生产管理、复杂项目组织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价值,理解其对提高整体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的重要意义。

一、课前知识梳理

1.字词

灌(guàn)水耽(dān)误效率(lǜ)箭杆杆(gǎn)

统筹(chóu)万事俱(jù)备不无裨(bì)益错综(zōng)复杂

临事而迷:遇到事情就糊涂。迷,糊涂。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悔改。迷,迷惑,错误。

错综复杂:纵横交错,十分复杂。错,交错、交叉。

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办,有不值得这样做的意思。

千头万绪:形容头绪很多。绪,丝的头,比喻事情的开端。

裨益:好处。裨,益处,补助。

卑之无甚高论:不要说过于高深的话。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2.作家作品

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在江苏常州金坛区,1985年逝世。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在国际数学界占据重要地位。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数论领域取得了众多开创性成果,如“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等,这些成果在国际数学界以华氏命名,彰显了其卓越的学术影响力。

华罗庚是中国数学领域的巨星,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此外,还积极投身数学普及,创作科普读物,深入生产一线推广统筹方法和优选法,让数学走进大众、服务生产,其精神激励无数后学,在国内外数学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数学事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让广大生产者理解数学原理及其应用,撰写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等科普读物。

3.知识积累: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是一种以阐释事物的本质、内在关系、发展规律及原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文类型。一般讲述事物背后的原理、规律、因果关系等抽象事理,而非仅仅描述事物的外观、形态等表面特征。例如《统筹方法》,文中通过泡茶等事例,深入讲解了统筹方法如何合理安排工序以提高效率这一抽象事理,而非单纯介绍统筹方法的概念定义。

事理说明文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内容,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等,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事理的来龙去脉。比如在一些关于自然现象成因的事理说明文中,会先呈现自然现象,再深入剖析其形成原因,最后阐述其影响或意义,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为了清晰地阐释事理,事理说明文常常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使抽象事理具体化)、列数字(增强说服力和准确性)、打比方(使事理形象化)、作比较(突出事理特征)、下定义(明确概念)、作诠释(详细解释事理)、分类别(使条理更清晰)、画图表(直观展示事理关系)等。例如在介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时,可能会列举具体的生态系统实例,用数字说明能量传递的效率,通过图表展示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等,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事理。

事理说明文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无误,避免模糊和歧义,使用恰当的术语和词汇,以确保对事理的阐述精准到位。在涉及科学概念、原理等内容时,语言的准确性尤为重要,一个用词不当可能导致读者对事理的理解偏差。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尽量做到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抽象的事理。作者会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或复杂句式,尽可能用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事理讲解清楚,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接受。

4.创作背景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兴起,华罗庚依据毛泽东“统筹兼顾”“抓主要矛盾”的哲学思想,研究统筹方法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并到生产一线试点取得成功,之后该方法在全国推广。

5.结构梳理

二、课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