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的内在意蕴与价值实现
【摘要】动手操作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需要积累,更需要从小开始培养。本文以教材“动手做”板块为例,探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与研究、育人价值的实践密匙等。
【关键词】“动手做”板块教材编排核心意蕴
数学核心素养观照的“动手做”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学习体验;培养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等素养。苏教版数学中编排了贴合学生成长的“动手做”板块,有的是巩固新知之用,有的是实验探索之意,有的安排了喜闻乐见的游戏,有的是一场思维的旅途……引领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从而提升数学的认知、延展数学的思维。
一、苏教版“动手做”编排体系和核心意蕴
(一)理序:“动手做”的编排体系
“动手做”板块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一大亮点,表明教材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越来越重视儿童在“做”中学习数学的独特意义和教学价值。“动手做”作为一项新的未知课程领域,教师应深入发掘、整体设计,彰显它独有的一片风景。据统计,苏教版全套教材中一共出现37次“动手做”活动(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出,“动手做”在第一学段出现的次数比第二学段少,第一学段出现了15次,第二学段出现了22次。如此安排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思维基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领域”分布的维度分析可得,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编排的“动手做”板块中“数与代数”领域大约占60%,“统计与概率”领域大约占10%,“图形与几何”领域大约占30%,而“综合与实践”方面编排的甚少。
(二)价值:“动手做”的核心意蕴
1.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通道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尝试探索、聚类观察、大胆思考、合作分享等实践发现数学规律、研究数学法则、获得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动手做”板块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强调培养儿童的感官体验、思考路径和学习方式等。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动手做”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动手”玩游戏、设计方案、实验操作等,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方式,提升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路径
学生的学习是从问题的探索、实践的操作、合情的推理、自我的反省中抽象而产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教、学、做中发生。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到的知识,往往印象最深刻。在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教材在新授环节就安排了动手去探索的部分:(1)学生尝试用身边特殊的三角尺的内角和去发现规律;(2)学生尝试着用量角器去量一量;(3)学生尝试着把三角形的内角撕下来拼一拼。各种动手探索最终都发现了规律: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课堂上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动手热情。有的学生甚至思考出了折一折的方法,从而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3.丰富学生数学经验的现实积累
学生的数学“现实”是指学生当前持有的数学知识、学习水平和处理经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和生长点。学生的学习衔接来自自我的经验与数学现实的链接。
在学习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都能知道其面积,并会熟练解决图形面积的问题。但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忘记“÷2”,甚至说不清为什么要“÷2”。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实际操作的经验,没有与具身体验的实践链接。因此对“双拼”探究出来的面积公式缺少内在的认知印记。如果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素材,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索、自我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就能借用“拼”“移”在思考中建立联系,自我建构起三角形的面积图式。
二、“动手做”在图形与计算中探寻规律
(一)动手玩转图形,“做”出空间观念
“动手做”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索的过程包括观察与思考、单独与合作、操作与实验。“动手做”活动可促进儿童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再现数学历史的探究过程,逐步形成锲而不舍的探究能力。
教学中在讲解图形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对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认识,学生普遍表现为对生活现象概念较熟悉,但转换成数学知识时出现问题较多。从动态到静态的转变,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思维想象。例如,教学平移时,可以用手的平移感受图形的运动状态,从而在手部运动中发现平移的守恒特征:只改变方向,物体本身的属性不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动手做”,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动手操作,可克服数学学习的空间障碍,助力教师轻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二)动手算一算,“做”出运算规律
世界万物之间都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通过寻找事情之间的规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上,其实很多题中也都存在规律,学生尝试去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就能轻松地解决问题。在数学的学习中,计算教学比较枯燥无味,如何让学生在计算中找到规律、发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