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温病的辨证理论.ppt
文件大小:3.84 MB
总页数:3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2.62千字
文档摘要

第1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卫气营血辨证(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1.《内经》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灵枢·本藏》篇:“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素问·生气通论》:“阳气者,……卫外者也。”《灵枢·决气》篇:“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内注五脏六腑。”综上可见,《内经》中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主要概括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作用部位,并且划分了内外浅深表里的界限。第2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伤寒杂病论》对营卫气血的认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以及《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日血分……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上述《伤寒杂病论》中所提到的“营卫气血”以及“血分,气分”等名称,主要是指人体的营卫气血功能失调后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和病变现象,它与《内经》所论的正常生理状态有所不同。

第3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创立

在叶氏前虽有不少医家用卫气营血来阐述温病的病理变化,但都是零散而不全面的。把它作为系统的辨证纲领,则主要是清代名医叶天士考诸前贤之论述,结合自己之体验,总结而创立的。叶氏观察到温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及有关脏腑的实质损害,在证候表现和病理传变上亦有明显的“卫气营血”特征。他依据《内经》营卫气血先后内外理论,说明卫气属阳,营血属阴,卫在气前而主外,血在营后而主内,遂创立温病的病变浅深层次的辨证纲领。在这一纲领中,“卫气营血”的含义不仅有其生理基础,而且概括了它们的病理、证候等方面的内容。自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理论问世后,温病学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4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证候

1.卫分证

【含义】

卫气功能失常表现的证候。第5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发热微恶寒——正邪抗争;卫气被遏无汗或少汗——腠理闭塞咳嗽——肺失宣降口微渴——热邪伤津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卫分之象卫肺皮【基本病理】邪郁卫表,邪正相争第6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口微渴关于发热恶寒的几点说明A:寒热的同时性。B:恶寒的主观性。第7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转归】愈←卫分→气分

心包第8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气分证【含义】【临床表现】壮热不恶寒——正邪抗争;邪热入里大汗——里热蒸迫大渴——里热津伤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气分之象。第9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基本病理】邪正剧争,热炽津伤【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第10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的几点说明:1:壮热是主客观反映,不可单纯测体温。2:若气分有湿邪者,本要点不成立。3:舌质舌苔是诊断气分证的关键,尤其是舌苔,为要点中的要点。4:气分证临床最多,涉及脏腑也多。如膈、肺、心包、脾、胃、肝、胆、大小肠、膀胱等。第11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转归气分证外营分第12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营分证【含义】【临床表现】身热夜甚——邪热入营阴口干不欲饮——营阴损伤;营阴蒸腾心烦、谵语——热扰心神斑疹隐隐——热邪窜络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热入营分第13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辨证要点】身热夜甚,时谵,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基本病理】热灼营阴,扰神窜络营血心阴出血神第14页,共3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