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年高等教育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解析.docx
文件大小:16.88 K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1.31万字
文档摘要

2024年高等教育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下列对于高校培养目标性质的表述,错误的是()

A、高校培养目标具有抽象性与统一性

B、高校培养目标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

C、高校培养目标具有具体性与多样性

D、高校培养目标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高校培养目标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具体性与多样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等性质,不具有抽象性与统一性,所以选项[A、]表述错误。

2.在高校教师的激励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A、激励的多样性原则

B、激励的递进性原则

C、激励的协调性原则

D、以上全选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在高校教师激励管理中,激励的多样性原则能满足教师不同需求,激发多种工作动力;激励的递进性原则可使激励逐步深入,持续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励的协调性原则能确保各激励因素相互配合、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教师积极工作。这三个原则都是高校教师激励管理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所以选D。

3.对于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关系,应当理解为()

A、学术型人才的劳动是高水平的,而应用型人才的劳动是低水平的

B、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

C、高校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

D、学术型人才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应用型人才偏重于知识的应用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学术型人才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注重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新的理论体系;应用型人才偏重于知识的应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A选项中说应用型人才劳动是低水平的错误;B选项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非简单的不同层次,而是不同侧重类型;C选项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社会需求培养多种类型人才,并非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

4.大学教师的()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合理使用可以收到1+1>2的功效

A、组织管理能力

B、研究能力

C、沟通能力

D、教学能力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大学教师合理运用组织管理能力,能协调各方资源,优化教学、科研等工作流程,使得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更加高效,从而收到1+1>2的功效。教学能力主要侧重于知识传授等方面;沟通能力主要是促进信息交流;研究能力主要关乎学术探索创新,均不符合加速器或催化剂功能的描述。

5.说到底,高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

A、先进的办学理念

B、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毕业生

C、校长的卓越领导和创新实践

D、优势学科

正确答案:B

6.从教育层次来看,高等教育的基础是()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研究生教育

D、学前教育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中等教育为高等教育提供了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基础准备,所以高等教育的基础是中等教育。

7.高校课程的设置和组织超越以往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过分强调,越来越重视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相联系这种倾向指的是()

A、课程性质职业化

B、课程方向人文化

C、课程内容综合化

D、课程实施多样化

正确答案:A

8.下列关于高校的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践对学校教学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B、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会降低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C、理论性知识需要转化为技术性知识,才能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

D、二者关系甚为密切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不会降低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反而能让理论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丰富和发展,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进步,所以选项B叙述错误。而实践对学校教学有很大价值和意义,理论性知识转化为技术性知识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教学与实践关系密切,选项A、C、D叙述均正确。

9.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课堂教学

B、社会实践

C、科研训练

D、现场教学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相对固定的学生群体,通过特定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高效性、系统性等特点,能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高校教学最常用、最基本的形式。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现场教学等虽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都不是基本组织形式。

10.由于学习差异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的不同,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A、因材施教

B、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

C、直观性

D、理论联系实际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由于学生存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教师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