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题+答案(附解析)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迁移性原则
B、合理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整体性原则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有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合理性原则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
2.一节综合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巩固新教材
D、讲授新教材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讲授新教材是综合课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巩固新教材有助于学生强化所学知识;检查复习能了解学生对之前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它们都不是综合课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讲授新教材是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所以是综合课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3.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A、市场推广
B、生产领域的
C、学校教育
D、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科学知识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能够系统地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实现科学知识的高效再生产。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生产领域等虽然也对科学知识的发展和传播有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途径。市场推广主要侧重于产品或服务的宣传销售,与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关系不大。
4.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教育计划
D、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方向。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教育计划是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对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以及相应的步骤和措施等所做的设计、部署和安排。教育目标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5.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是:
A、美育
B、体育
C、德育
D、智育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为学生的其他方面发展提供了身体保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智育、德育、美育等活动,促进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6.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特殊能力,如培养学生的特殊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等,所以答案选B。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8.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问题
B、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C、教育规律
D、教育事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是一个“实际问题”。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但不是研究对象。教育事实是对教育现象实际情况的真实描述,范围较窄。所以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9.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及偏远地区,所以A、B选项错误。由于复式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升,而不是相对较弱,D选项错误。在复式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是同时进行的,C选项正确。
10.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经济地位
B、社会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其中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