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
第一部分单选题(80题)
1、“确定目标”是决策过程的第()个环节。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B
【解析】决策过程通常包含多个环节,确定目标是整个决策流程的起始点,是首要的步骤。后续才会基于目标开展如拟定方案、评估方案等其他环节。所以确定目标是决策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2、下列选项与“无风不起浪”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B.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C.盲人摸象
D.人变一世,不变一时
【答案】:B
【解析】“无风不起浪”体现的是因果联系,即有因必有果,风是浪产生的原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自身所处位置和立场的影响,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意思是做善事或恶事会相应地得到好的或坏的回报,体现了一种因果联系,与“无风不起浪”所蕴含的哲理一致。“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强调要全面、整体地认识事物。“人变一世,不变一时”说的是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此,与“无风不起浪”蕴含哲理相同的应是体现因果联系的内容,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体现的哲理。
3、一次性筷子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可能因使用、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监管不力而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这说明()。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D.要坚持内外因的辩证统一
【答案】:B
【解析】题干指出一次性筷子既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又可能因监管不力造成严重环境问题,这体现了事物具有两面性,是矛盾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地认识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也要看到事物的消极方面。坚持适度原则强调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事物的度,题干未体现把握“度”的相关内容。事物发展是曲折的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特征,题干并未涉及一次性筷子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内外因辩证统一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题干中没有体现内外因相关内容。因此本题应体现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4、下列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不正确的是()。
A.违反规定超计划生育的
B.包养情人的
C.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D.泄露因工作掌握的内幕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关于判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严重违反社会公德行为的题目。社会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违反规定超计划生育,违背了国家相关生育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社会公共秩序和资源分配的不尊重,属于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包养情人违背了公序良俗和基本的道德准则,破坏了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风气,是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基本的人道精神,是对亲情和社会道德底线的践踏,属于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而泄露因工作掌握的内幕信息,造成不良后果,这主要涉及到工作中的保密义务和职业道德问题,并非直接针对社会公德层面,这种行为更多的是违反了职业操守和相关工作规定。所以,答案选泄露因工作掌握的内幕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这种行为。
5、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在下列选项中,阐述正确的是()。
A.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居于世界前列
B.我国以农业立国,耕地面积比重比较大
C.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居世界前列,排在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之后
D.耕地后备资源多,95%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
【答案】:A
【解析】中国土地资源总体上有四大特点:①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其中耕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4%左右,且有不断减少的趋势;②土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量少;③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④耕地后备资源少,难利用的土地多。
6、下列哪句诗不是纪念诸葛亮的()。
A.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C.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D.若非先生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所纪念人物的理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此句描述了刘备三顾茅庐频繁问计,诸葛亮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的忠心,显然是纪念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的是诸葛亮出师伐魏未能成功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们为此泪满衣襟,是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和纪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