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烧伤的急救措施.pptx
文件大小:3.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4
总字数:约2.38千字
文档摘要

烧伤的急救措施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1现场评估与防护02创面初步处理03特殊部位处理规范04急救包扎操作要点05生命支持措施06送医转运准备

01现场评估与防护

脱离致伤源环境迅速远离火源或热源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迅速离开烧伤现场,避免继续接触火源或热源。01脱掉衣物和饰品如衣物着火,应迅速脱掉燃烧的衣物,同时摘掉饰品,防止热力继续传导和加重烧伤。02冷却伤口用冷水或冰水浸泡或冲洗烧伤部位,以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烧伤程度,同时缓解疼痛。03

判断烧伤程度与面积观察患者症状注意患者是否出现休克、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及时采取急救措施。03根据烧伤部位和面积,采用中国九分法等方法计算烧伤面积,以便评估伤情和制定治疗方案。02烧伤面积计算烧伤程度判断根据烧伤深度和皮肤状况,判断烧伤程度,分为一度、二度、三度和四度烧伤。01

保护未受伤区域用干净的纱布或布单轻轻遮盖烧伤部位,避免感染。遮盖伤口如有烟雾或有毒气体,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处,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用毛巾等物品擦拭烧伤部位,防止皮肤破损和感染。避免进一步损伤

02创面初步处理

冷水冲洗降温原则烧伤后立即用冷水冲洗伤处,可有效降低皮肤温度,减少热力继续损伤组织。立即用冷水冲洗伤处冲洗时间需足够选用干净水源冲洗时间应持续15-30分钟,确保皮肤彻底降温。冲洗时应选择干净的水源,避免使用脏水或污水,以免引发感染。

清除黏附异物方法轻柔去除表面异物用干净、柔软的纱布或毛巾轻轻擦拭伤处,去除表面黏附的异物和污物。01不可强行撕脱衣物若衣物与皮肤粘连,不可强行撕脱,以免加重皮肤损伤。可用剪刀剪开衣物,小心分离。02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在处理过程中,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伤处,以免将细菌带入伤口。03

避免自行刺破水疱特殊处理需就医若水疱较大或位置特殊(如面部、颈部等),应寻求专业医生处理,以免影响康复和美观。03刺破水疱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加重病情。02刺破易引发感染水疱是保护皮肤的屏障水疱是皮肤对烧伤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可减轻深层组织的损伤。因此,不应随意刺破水疱。01

03特殊部位处理规范

面部烧伤易导致呼吸道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应随时准备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烧伤患者口鼻周围的烟尘、污物,防止堵塞呼吸道。清理口鼻周围异物有条件时应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以缓解缺氧症状。给予氧气吸入面部烧伤呼吸保障

关节部位活动保护烧伤后,关节部位易发生挛缩畸形,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可预防。早期活动被动活动为主循序渐进在患者不能主动活动的情况下,可由他人帮助进行被动活动。活动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避免过度牵拉。

化学烧伤冲洗要求迅速冲洗化学烧伤后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以稀释和清除化学物质。01冲洗时间冲洗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以确保彻底清除化学物质。02冲洗方式冲洗时应将伤口置于水龙头下,使水流方向与伤口垂直,以便清洗干净。03

04急救包扎操作要点

无菌敷料覆盖标准敷料大小敷料应大于伤口面积,一般应超过伤口边缘1-2厘米。03选择无菌纱布或敷料进行覆盖,避免使用不干净的布类、纸张等。02无菌纱布创面消毒使用碘酒、酒精等消毒剂清洗伤口及其周围皮肤,以减少感染风险。01

包扎松紧度控制适度加压包扎时要适度加压,以起到止血、减轻水肿、固定敷料的作用。松紧适宜定期更换包扎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易脱落或不能起到固定作用,应根据伤口情况调整松紧度。包扎后应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情况,如有渗血、渗液或敷料污染应及时更换。123

忌用刺激性药物烧伤后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药物或涂抹不明物质,如红药水、紫药水等,以免引起疼痛、感染或影响伤口愈合。避免药物刺激如需使用烧伤药物,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专用的烧伤药膏或喷雾剂等,避免药物刺激和过敏反应。专用烧伤药物

05生命支持措施

气道通畅维持方法评估气道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或窒息,如有需要立即进行急救。01清理呼吸道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异物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02气管插管对于严重烧伤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以确保呼吸道通畅并防止窒息。03吸氧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以缓解缺氧症状。04

休克预防与体位管理监测生命体征抬高伤肢补充血容量保暖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休克症状。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以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将受伤的肢体抬高,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保持患者体温,避免体温过低导致休克加重。

疼痛缓解注意事项评估疼痛程度药物治疗创面处理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部位,以便给予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给予患者止痛药,如吗啡等,以缓解疼痛。对烧伤创面进行清创、消毒、包扎等处理,以减少疼痛刺激和感染风险。关心患者情绪,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疼痛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