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临床医学知识库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诊断与评估
03
治疗策略
04
危象管理
05
长期管理
06
研究进展
01
疾病概述
01
疾病概述
PART
定义与分类标准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
定义
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重症肌无力可分为眼肌型、延髓支配肌肉型、四肢无力型、全身无力型等多个类型。此外,还可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分类标准
01
02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差异,但总体发病率较低,约为每年每10万人中有5-10人发病。
患病人群
地域分布
重症肌无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10-40岁的青年人,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此外,某些家族中重症肌无力的发病率较高,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疾病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重症肌无力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但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1
2
3
重症肌无力的病理基础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受损,导致神经冲动不能顺利传递到肌肉,从而引起肌肉无力和易疲劳。
病理生理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患者体内存在针对AChR的抗体,这些抗体会攻击和破坏突触后膜上的AChR,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反应
除了体液免疫异常外,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还存在细胞免疫异常。例如,T细胞亚群失衡、B细胞功能亢进等,这些异常免疫反应会进一步加重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细胞免疫异常
02
诊断与评估
PART
临床诊断标准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起病形式、病程、家族史等。
病史采集
症状观察
神经系统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复视、眼睑下垂、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症状。
评估眼肌、面肌、口咽肌、四肢肌等肌群的功能状态,以及是否有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项目
检测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抗肌肉特异性激酶抗体等,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血清抗体检测
通过肌电图检查,评估肌肉的电活动情况,有助于鉴别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
神经肌肉电图检查
如胸部CT或MRI,观察胸腺有无增生或肿瘤,有助于确定病因。
胸腺影像学检查
肌力分级系统
0级
完全瘫痪,肌肉无收缩。
01
1级
肌肉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02
2级
肢体能在床面上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03
3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即不能完成抗阻力的动作。
04
4级
肢体能做抗阻力的动作,但较正常差。
05
5级
正常肌力,能完成各种动作。
06
03
治疗策略
PART
胆碱酯酶抑制剂应用
药物副作用
剂量过大可能引起胆碱能危象,出现肌无力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
03
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等。
02
常用药物
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作用
通过抑制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积累,从而提高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功能。
01
免疫调节治疗方案
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环孢素等,可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肌肉无力症状。
免疫抑制剂
免疫球蛋白
血浆置换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中和自身抗体,减轻肌肉无力症状。
通过血浆置换去除血液中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短期内改善症状。
胸腺切除术指征
胸腺增生可能导致免疫异常,加重肌无力症状,切除胸腺可减轻病情。
胸腺增生
胸腺肿瘤是重症肌无力的常见病因之一,切除肿瘤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
胸腺肿瘤
年龄越小,手术效果越好,尤其是儿童期患者。
年龄与手术效果
04
危象管理
PART
肌无力危象识别
呼吸困难
患者呼吸肌无力,出现呼吸急促、困难,甚至窒息。
01
吞咽困难
喉肌无力,吞咽困难,甚至饮水呛咳。
02
肢体无力
四肢肌肉无力,活动困难,甚至不能自行翻身或站立。
03
眼睑下垂
眼外肌无力,导致眼睑下垂,影响视力。
04
呼吸支持原则
6px
6px
6px
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
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机械通气
给予患者氧气吸入,以缓解缺氧症状。
氧疗
01
03
02
在患者病情稳定时,鼓励患者进行呼吸肌锻炼,以提高呼吸功能。
呼吸肌锻炼
04
胆碱酯酶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增加乙酰胆碱含量,改善肌无力症状。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以减轻症状并控制病情发展。
紧急药物干预流程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轻肌无力症状。
血浆置换
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可进行血浆置换治疗,以快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