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治疗与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生命支持关键技术
03
专科护理实践要点
04
医疗设备管理规范
05
多学科协作模式
06
技术发展前沿
01
重症监护核心概念
01
重症监护核心概念
PART
ICU功能定位与目标
01
功能定位
ICU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主要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监护工作,具有严密的监测、治疗和护理功能。
02
目标
通过全面的监测、治疗和护理,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同时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危重患者收治标准
生命体征不稳定
严重创伤或多发伤
急性器官功能不全
重大手术后的患者
包括呼吸困难、心跳过快或过缓、血压过高或过低、体温过高或过低等。
如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等。
如严重车祸伤、坠落伤、挤压伤等。
如心脏手术、脑部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等。
监护病房分级配置
适用于病情极其危重的患者,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和治疗,设备配置最为先进和全面。
一级监护病房
二级监护病房
三级监护病房
适用于病情相对稳定但仍需密切监护的患者,设备配置较为全面,能够满足常规治疗和监测需求。
适用于病情稳定但仍需监护的患者,设备配置较为基础,主要进行康复和恢复治疗。
02
生命支持关键技术
PART
呼吸机参数设置
气道管理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呼吸机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氧浓度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避免呼吸道阻塞和感染。
机械通气管理规范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和过滤器,采取半卧位等预防措施,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脱机与拔管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减少呼吸机支持,直至脱机,同时做好拔管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通过动脉导管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实时反映患者的血压变化。
反映右心功能不全和静脉回流受阻情况,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血容量和心功能。
可监测肺动脉压、心排血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参数,全面评估患者心功能及肺血管阻力情况。
定期监测心脏功能和结构,及时发现心脏病变和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流动力学监测体系
有创动脉压监测
中心静脉压监测
肺动脉导管监测
超声心动图检查
多器官功能支持策略
肺功能支持
胃肠功能支持
肾功能支持
肝功能支持
通过机械通气、氧疗等手段,维持患者的氧合和通气功能。
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技术,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和营养需求。
采用人工肝等技术,清除体内有害物质,维持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
03
专科护理实践要点
PART
动态体征评估系统
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
持续生命体征监测
通过监测数据,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为抢救争取时间。
病情变化快速响应
利用评估工具,如APACHE、SAPS等,对患者病情进行客观评价。
评估工具应用
侵入性操作安全维护
无菌技术操作
进行气管插管、导尿等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防止感染。
01
导管护理与管理
定期更换导管,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妥善固定导管,防止脱落。
02
皮肤保护
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预防压疮和皮肤损伤。
03
并发症预警与干预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识别早期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早期并发症识别
预防性措施
紧急处理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预防性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并发症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如紧急手术、药物治疗等,以减轻患者痛苦。
04
医疗设备管理规范
PART
急救设备标准化配置
呼吸机
除颤器
心电监护仪
急救药品
确保呼吸机处于良好状态,检查氧气供应和管道是否完好,配备合适的面罩和气管插管等附件。
定期检查心电监护仪的功能和精度,确保其能够准确地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确保除颤器能够正常使用,电极贴片完好,电池电量充足,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备齐常用的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并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
生命支持系统质控
呼吸机管理
定期检查呼吸机的各项参数,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及时更换耗材和清洗消毒。
02
04
03
01
体外膜肺氧合(ECMO)
对于需要ECMO支持的患者,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维护,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指标。
血液透析
确保透析机的正常运行和消毒,监测患者的电解质和肾功能指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血管内导管护理
定期更换和清洁血管内导管,避免感染和堵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使用设备之前,要对其进行彻底的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设备表面和内部无细菌残留。
对于无法完全灭菌的设备,如呼吸机等,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防止细菌滋生。
使用后要及时对设备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