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腺泡细胞癌影像学诊断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疾病概述
02
影像学检查方法
03
影像表现特征
04
鉴别诊断要点
05
临床分期标准
06
治疗评估与随访
01
疾病概述
病理学基础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起源
组织学类型
病理学特点
胰腺腺泡细胞癌起源于胰腺的腺泡细胞,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胰腺恶性肿瘤。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腺泡分化,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腺样结构,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
胰腺腺泡细胞癌主要包括单纯腺泡型、实体型和乳头状亚型等组织学类型。
临床表现特征
腹痛
胰腺腺泡细胞癌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
02
04
03
01
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
胰腺腺泡细胞癌可能导致胰腺功能受损,出现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肿块
在腹部可触及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
黄疸
当肿瘤压迫或浸润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疸等胆道梗阻症状。
流行病学数据
发病率
发病年龄
性别差异
预后
胰腺腺泡细胞癌在胰腺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在某些特定地区或人群中可能较高。
胰腺腺泡细胞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中老年人。
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但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预后较差,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02
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扫描技术
常规采用平扫和增强扫描相结合的方式,以更好地显示病灶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平扫+增强扫描
有助于鉴别胰腺腺泡细胞癌与胰腺炎等病变。
多期动态增强扫描
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有助于发现微小病灶。
薄层重建
MRI检查方案
常规MRI平扫
DWI(弥散加权成像)
MRI动态增强扫描
MRS(磁共振波谱分析)
包括T1WI、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有助于发现胰腺病变。
通过动态观察病灶的强化特点,提高胰腺腺泡细胞癌的检出率。
可以检测水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助于鉴别胰腺腺泡细胞癌与胰腺炎等病变。
可以分析病灶的代谢物,为胰腺腺泡细胞癌的诊断提供辅助信息。
超声应用场景
常规超声检查
是胰腺疾病的首选筛查方法,可以发现胰腺的肿大和占位性病变。
01
超声内镜
可以紧贴胃壁或十二指肠壁,获得更为清晰的胰腺图像,有助于发现胰腺腺泡细胞癌的微小病灶。
02
超声造影
通过注射造影剂,观察病灶的增强特点,提高胰腺腺泡细胞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03
03
影像表现特征
典型CT形态特征
肿块形态
密度改变
钙化
胰胆管扩张
胰腺局部肿大,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缘模糊或呈锯齿状。
肿块密度多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坏死区呈低密度,出血区呈高密度。
肿块内可见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有时呈蛋壳样钙化。
肿块压迫或浸润胰管、胆管,导致其扩张,呈“双管征”。
MRI信号特点
T1WI信号
肿块在T1WI上多呈低信号,出血区域呈高信号。
T2WI信号
肿块在T2WI上多呈高信号,坏死区域呈低信号。
脂肪抑制
肿块在脂肪抑制序列上呈高信号,与周围脂肪组织形成鲜明对比。
胰胆管梗阻
MRI可清晰显示胰胆管梗阻部位、扩张程度。
增强扫描强化模式
6px
6px
6px
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坏死区无强化。
动态增强
肿块强化方式多样,可表现为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
强化方式
延时扫描可见肿块边缘强化,呈“环征”或“假包膜征”。
延时强化
01
03
02
肿块内或周围可见强化的血管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强化血管影
04
04
鉴别诊断要点
与导管腺癌差异
胰腺腺泡细胞癌主要发生于胰腺的腺泡细胞,而导管腺癌则主要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
发病部位
胰腺腺泡细胞癌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的肿块,而导管腺癌则常呈现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的肿块。
胰腺腺泡细胞癌较少发生转移,而导管腺癌则容易通过淋巴和血管途径发生转移。
影像学特点
胰腺腺泡细胞癌患者常出现腹部不适、腹痛等症状,而导管腺癌患者则更容易出现黄疸、消瘦等症状。
临床症状
01
02
04
03
转移途径
神经内分泌肿瘤对比
发病年龄
胰腺腺泡细胞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而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肿瘤标志物
胰腺腺泡细胞癌通常不分泌特定的激素,而神经内分泌肿瘤则常分泌一种或多种激素,导致特定的临床症状。
影像学特点
胰腺腺泡细胞癌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实性的肿块,而神经内分泌肿瘤则可能具有特征性的血管造影表现。
治疗方法
胰腺腺泡细胞癌主要采取手术治疗,而神经内分泌肿瘤则可以根据其分泌激素的类型和肿瘤分期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实性假乳头状瘤区分
发病性别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见于年轻女性,而胰腺腺泡细胞癌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01
影像学特点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具有特征性的“假乳头”结构,而胰腺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