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一)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1.外耳的功能:
(1)耳廓有集音作用,对声源方向的判断起一定作用。
(2)外耳道是作为一个共鸣腔,能使作用于鼓膜的声音强度增强约10倍。(一端封闭的管道对于波长为其4倍的声波能产生最大的共振作用。)
(二)鼓膜和中耳听骨链增压效应功能: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1.中耳的结构:鼓膜、鼓室、听骨链、中耳小肌和咽鼓管第62页,共8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双极细胞层:双极细胞的一极与感光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另一极与神经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4.神经节细胞层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在视网膜表面聚合成束,然后在中央凹的鼻侧约3mm处穿透眼球壁组成视神经,并在视网膜表面形成视神经乳头视神经乳头处无感光细胞,所以落于该处的光线不引起视觉,故被称为盲点。第30页,共8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31页,共8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32页,共8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
1.视杆系统由视杆细胞和与之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所组成。
2.功能特点:
(1)对光的敏感度高,在昏暗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光刺激引起视觉;
(2)但只能区别明暗,而不能分辨颜色。
(3)而且视物时只能有较粗略的轮廓,精确性差。故该系统又称为暗视觉系统。第33页,共8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视锥系统
1.视锥系统由视锥细胞和有关的传递细胞所组成。
2.功能特点:
(1)对光的敏感度较差,只能感受类似白昼的强光刺激;
(2)能分辨颜色;
(3)分辨能力高,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轮廓境界都能看得很清楚。故该系统又称为明视觉系统。第34页,共8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外段形状???感光物质???分?布????功?能???
───────────────────────────────
│???视锥细胞???短锥形????视紫蓝质???中央凹??明视觉、色觉
│???视杆细胞???长杆形????视紫红质???周缘部分?暗视觉?????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比较.第35页,共8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如何证明这两种感光换能的独立存在①人视网膜中视杆和视锥细胞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看明亮处的物体时,是直视。)②两种感光细胞和双极细胞以及节细胞形成信息传递通路时,逐级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会聚现象,但这种会聚在视锥系统程度较小。③从动物种系特点来看④视杆细胞(只含一种感光色素)和视锥细胞(含三种吸收光谱特性不同的感光色素)含有的感光色素不同。(单色光刺激视杆细胞不产生色觉)第36页,共8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视杆系统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紫红质的发现:暗处呈紫红色,具有一定的光谱吸收特性,吸收峰在500nm左右,其光谱吸收与该动物在暗视时的光谱敏感性曲线相一致。提示其光化学作用可能是暗光觉的基础。(一)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1)视紫红质是一种结合蛋白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醛所组成。
(2)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是可逆的。
(3)维生素A是视黄醛的主要来源。维生素A缺乏将导致夜盲症。
(4)人眼在暗处视物时,视紫红质既有分解,也有合成,这是暗视觉的基础。
在暗处,其合成超过分解,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质浓度较高,使视网膜对弱光的敏感度也增高。在亮处,视紫红质浓度较低。
第37页,共8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视紫红质
1.视紫红质在暗处为紫红色,由视蛋白和11-顺型视黄醛组成;
2.在光照射下,视紫红质迅速分解,变成白色,视蛋白和视黄醛分离,11-顺型视黄醛变为为全反型;
3.视黄醛分子构型的改变导致视蛋白分子构型的改变;
4.经过复杂信息传递系统的活动,诱发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第38页,共8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视黄醛有两种分子构型1、11-顺型视黄醛,为卷曲的分子构型2、全反型的分子构型,为较直的分子构型
第39页,共8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全反型视黄醛,在酶的作用下视黄醛和视蛋白又可重新合成视紫红质。视紫红质的分解和合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