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汉中市汉台区辅警考试试卷真题.docx
文件大小:25.23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7.03千字
文档摘要

收集版

—PAGE1—

收集整理,仅供参考

2025汉中市汉台区辅警考试

试卷真题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下列属于辅警的是()

A.从事保洁的后勤服务人员

B.治安志愿者

C.文职辅警

D.治安联防队员

【答案】:C

2.某日,民警甲、乙在街区巡逻途中,发现一名男子形迹可疑,初步判断该男子身上可能隐匿凶器。民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盘问时,民警让该男子背对开阔街面并始终与该男子保持安全距离

B.因男子拒不交代身份,民警依法将其带至公安派出所继续盘问

C.民警甲、乙直接上前对可疑男子进行盘问,然后对其控制检查

D.盘问时,民警甲负责盘问,民警乙负责警戒

【答案】:C

3.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有人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白某偷花不慎触碰电网,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白某的死亡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间接故意

C.直接故意

D.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B

4.下列情形中,可以适用治安调解的有()。

A.结伙斗殴或者其他寻衅滋事

B.多次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C.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D.雇凶伤害他人

【答案】:C

5.由前面接近的单警控制技术有()。

A.压点控制

B.抱膝顶摔控制

C.切别摔控制

D.锁喉摔控制

【答案】:C

6.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在公共场所停放尸体或者因停放尸体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的,公安机关应当先()。

A.罚款

B.警告

C.劝阻

D.行政拘留

【答案】:C

7.辅警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且无法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辅警本人解除劳动合同的,则须额外支付辅警()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A.三个月

B.两个月

C.一个月

D.半个月

【答案】:C

8.警用无线通信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严守机密,保证安全

B.顾全大局,密切协作

C.先主后次,先急后缓

D.语言精练,不要重复

【答案】:D

9.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该赔偿义务机关应当()。

A.告知共同的上级机关,由上级机关决定赔偿数额

B.先赔偿自己承担的部分

C.通知其他赔偿义务机关,商定后共同赔偿

D.先予赔偿

【答案】:D

10.为了增强辖区内村民森林防火意识,某森林公安派出所打出了“谁放一把火,谁进派出所”的标语,此举引发部分村民反感,引发网民热议,作为公安民警,以下认识恰当的是()。

A.因标语内容无法体现惩恶扬善,故必须取缔

B.派出所此举未顾及村民情绪,与公安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相称

C.为加强对防火行为的震慑作用,派出所此举并无不妥

D.派出所此举没有做到合理行政,管理思路与实际效果存在出入

【答案】:D

11.有权批准或决定逮捕的机关是()

A.检察机关、审判机关

B.公安机关、审判机关

C.检察机关、公安机关

D.安全机关

【答案】:A

12.《监察法》规定,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应当依法予以(),不得作为案件处置的依据。

A.鉴定

B.排除

C.甄别

D.重新取证

【答案】:B

13.应聘警务辅助人员原则上年龄为()。

A.年龄18至30周岁

B.年龄16至35周岁

C.年龄18至35周岁

D.年龄18至25周岁

【答案】:C

14.对于最先到达的处警民警,采取的做法不恰当的是()。

A.抓捕带头闹事人员,迅速将其带离现场

B.维护现场秩序,防止事态升级

C.对涉事人员进行说服教育

D.了解情况,利用执法记录仪做好相关证据收集固定工作

【答案】:A

15.你是一个查缉小组的指挥员,你们的任务是检查嫌疑车辆,在盘问驾驶员发现有重大嫌疑时,应让其()。

A.从车后排座位下车接受检查

B.从副驾驶室下车接受检查

C.停留在车内接受检查

D.从驾驶室下车接受检查

【答案】:D

16.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主体是()

A.自然人和单位

B.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

C.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

D.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

【答案】:C

17.交警支队辅警刘岩协助民警张宏在履职过程中损毁一辆群众方虎单车

A.辅警刘岩

B.群众方虎

C.民警张宏

D.交警支队

【答案】:D

18.下列不属于辅警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A.谁使用

B.谁管理

C.谁担责

D.谁负责

【答案】:C

19.当前,我国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参与群众往往存在借机发泄心理、盲目从众心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