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传播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媒介化社会
2.传播效果
3.媒介素养
4.媒介伦理
5.媒介融合
答案:
1.媒介化社会:指社会生活日益依赖媒体,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娱乐休闲等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
2.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信息传递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3.媒介素养:指个人在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能够辨别信息真伪、理解信息内涵、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4.媒介伦理:指媒体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报道、信息传播等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5.媒介融合: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简述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
3.简述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效果的特点。
4.简述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案:
1.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等。
2.“把关人”理论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媒介、受众等环节都会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形成一种信息传递的“把关”机制。
3.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效果的特点包括: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多样、传播效果难以衡量等。
4.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信息识别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运用能力、信息道德素养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论述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伦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答案:
1.“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在使用媒体时,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兴趣和目的来选择媒体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受众需求,提高媒体传播效果。例如,媒体可以通过调查受众需求,制作符合受众口味的节目,提高受众满意度。
2.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伦理面临的挑战包括:虚假信息传播、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等。应对策略有:加强媒体自律,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媒体信息。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30分,共60分)
1.分析某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媒体如何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稳定社会情绪。
2.分析某企业通过新媒体进行品牌推广的成功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
答案:
1.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报道灾情,传递政府救援信息;关注受灾群众生活,传递正能量;揭露虚假信息,维护社会稳定。例如,在汶川地震中,媒体及时报道灾情,传递政府救援信息,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支持。
2.某企业通过新媒体进行品牌推广的成功案例:某企业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产品信息、优惠活动等内容,与消费者互动,提高品牌知名度。成功经验包括:内容丰富多样,满足消费者需求;注重互动,提高用户粘性;与消费者建立良好关系,提升品牌形象。
五、综合应用题(每题40分,共80分)
1.设计一份针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
2.分析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提出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建议。
答案:
1.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方案:
课程目标:提高青少年辨别信息真伪、理解信息内涵、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
(1)信息识别:介绍信息来源、信息类型、信息真伪辨别等知识。
(2)信息分析:培养青少年分析信息、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
(3)信息运用:教授青少年如何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4)信息道德:培养青少年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隐私、知识产权等。
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引导青少年思考问题。
(2)互动教学:组织课堂讨论,提高青少年参与度。
(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分析、运用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2.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媒体融合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
(2)优化政策环境,降低媒体融合发展门槛,鼓励创新。
(3)推动媒体内部改革,提高媒体核心竞争力。
(4)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备跨媒体、跨领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本次试卷答案如下:
一、名词解释
1.媒介化社会:指社会生活日益依赖媒体,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娱乐休闲等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
解析思路:理解“媒介化”和“社会”的概念,结合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信息传递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解析思路:明确“传播效果”的定义,理解其包括对受众的影响。
3.媒介素养:指个人在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