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施工技术及重难点分析;工程概况;南片区平面图北片区平面图;1.1顶管施工原理;1、顶管机:
顶管机的作用①切削土体并搅拌均匀,②控制顶进的方向。;2、主顶系统:
主顶系统装置由:后座垫铁、导轨、千斤顶及千斤顶支架、后座泵站组成,其作用是完成管道的推进。;3、穿墙止水环;4、泥水系统;5、触变泥浆系统;6、测量系统;7、纠偏系统;顶管施工的工艺流程图:;1、出洞;2、正常顶进;3、泥水循环;4、测量;5、纠偏、数据传输;角度
倾斜仪;6、触变泥浆;注浆孔的形状及布置:在每节管的前端布置一道触变泥浆注浆孔,数量为6个,孔的布置均匀。经过不断压浆,在管外壁形成一个泥浆套。;8、穿墙进洞;9、管内通风;10、管内照明;顶管施工扰动分区,并将受顶管施工扰动的土体分为7个扰动区;二、顶管施工重难点分析;2.2顶管方向失控:
(1)原因分析:
a、工作井出洞口无土体加固措施。
b、掘进机纠偏液压系统遇故障。
c、掘进机纠偏行程小,纠偏力不够。
d、测量数据有误。
e、纠偏不及时,纠偏幅度过大。
f、遇到土质变化,开挖面失稳。
(2)应对措施
a、采用可靠的进出洞口地基加固措施。
b、施工前,掘进机进行维修、保养、调试和验收,施工过程加强检查,遇故障立即停止顶进修理。
e、实行三级测量复核制度。
d、采取勤测、微纠原则。
f、遇到突发情况,逐级汇报,确定偏差报警值,杜绝方向失控。
。
;3.3顶力急剧增大:
(1)原因分析:
a、触变泥浆选材质量不好。
b、触变泥浆材料配方不合理。
c、现场搅拌不充分,水化时间短。
d、注浆孔布置不合理。
e、注浆泵耐压低。
f、注浆量没有控制好。
(2)应对措施
a、选材应进行测试和论证。
b、配方应进行筛分和优化。
c、科学合理的按设计的管路进行布置。
d、采用液压注浆泵,并维修好,确保耐压大于2bPa以上。
e、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按设计要求控制。
f、所有压浆接头用生料带包扎,确保无渗漏现象。
;2.3顶进过程中蛇行和滚动控制:
(1)原因分析:
1)由于在顶进过程中对土体的扰动,使土体和顶管机的周边握裹力减弱,纠偏过大,产生蛇行。
2)由于压注润滑泥浆方法欠佳或局部注浆过量时,使浆液不能形成箍套,而在管道底部不断积聚浆液造成钢管上漂。
(2)应对措施
1)加强润滑泥浆压注的科学管理,确保注浆和顶进的同步性,使浆液能及时填充到顶进出现的空隙。
2)补压浆要遵守“全线、平均、及时”的原则,使管节周围能均匀形成泥浆套,尽量避免局部超量超压。
3)在特别严重区域,采用上注下放和压重的补救措施,减少出现曲线驼峰。
;3、顶管施工事故案例;一、事故经过(N08~N07砼顶管倒退事故);二、应急抢险;三、事故原因;四、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一、事故经过(N08~NY04地表沉陷事故);二、应急措施(N08~NY04地表沉陷事故);三、事故原因(N08~NY04地表沉陷事故);四、吸取教训(N08~NY04地表沉陷事故);4、顶管施工安全分析;4.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物体打击。工作井、接收井周边的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产生运动,可能打击井下作业人员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起重伤害。吊装设备在吊装过程中发生的挤压、坠落物体打击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坍塌。在工作井、接收井及顶进过程中可能出现坍塌,导致路面出现坑洞,影响交通安全,造成的人员伤害。
高处坠落。主要原因有:①进出洞凿除洞门使用的脚手架过于简易,操作层无临边防护栏杆、无规范的上下通道、使用中无监护人、无防倾覆措施;②管节内用于焊缝焊接和防腐涂刷的移动操作平台操作层无临边防护栏杆、无规范的上下通道、使用中无监护人、无防倾覆措施。
触电。各工作区使用电气设备可能造成的触电事故,主要原因有:①施工准备焊接轨道和托架时井下积水排除;②在施工准备及管节顶进过程中有使用拖线板现象;③施工准备和管节顶进过程中,用电设备直插分配电箱现象,未做到三级配电);④管节内电缆线未按专项施工方案要求进行挂设;⑤在做顶管进洞接收准备时有开关箱跳过分配电箱直接总配电)现象;⑥在做顶管进洞接收准备时分配电箱有输出端二线并接现象。
火灾。操作现场及工地办公、生活场所可能发生火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突泥、突水。管道施工段存在水文地质现象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突泥、突水事故,影响顶管施工人员及管道以上其他关系安全。
中毒和窒息。顶管施工的地层一般会通过淤泥层,腐烂动、植物体会在地下形成有毒气体聚集体,危害施工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同时由于顶管深度和长度会造成内部空气含氧量降低,对人员造成室息。
地下管线损坏。管道施工段若地下管线未查清,施工中可能损坏地下管线,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
;谢谢!;生活中的辛苦阻挠不了我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