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河道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docx
文件大小:14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2.99千字
文档摘要

河道治理专项行开工作方案

专项行开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战略部署,依据市相关工作要求,结合区实际,打算在区范围内开展“黑河、臭河、垃圾河”专项治理行动。特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XX年6月底前,全面消灭垃圾河,12月底前消灭黑河、臭河,在XX年底以前全面完成“清三河”任务,到达水岸无垃圾、水面无黑臭、水下无淤积、水中无障碍、河岸全绿化的治理目标,落实“四位一体”保洁全履盖,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二、工作内容

垃圾河清理:由所属村具体组织落实,整治河道治理范围内的乱搭建;清理堤防、岸边垃圾,清理水面漂移物,清理水中障碍物;全面落实“四位一体”保洁长效治理机制。

黑河、臭河治理:由区统一部署,各部门联动,分析黑臭成因,针对不同污染状况,科学制订“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分别实行城镇和农村集聚区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河道内源污

染有效去除,调整优化河布局,加快水体流淌速度,

促进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建立“清三河”信息库:区治水办负责对黑河、臭河、垃圾河实行统一编号入库治理,做到“消退一条、核销一条”,最终到达全面消灭黑河、臭河、垃圾河的目标。区治水办和各村要做到摸清内幕,掌握实情,建立“清三河”台帐资料,留存清理前、中、后的照片资料,要准时上报工作进展信息,挖掘工作亮点和阅历,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

三、整治标准垃圾河整治标准

1、水下无淤积:河底根本到达无严峻影响水质的污泥和影响河道引排水的淤泥。

2、水中无障碍:河道内无影响行洪排涝、引水浇灌等障碍物。

3、水面无漂移物:河面无影响河道景观的漂移垃圾及影响水生态环境的水生植物。

4、岸边无垃圾:河岸、岸坡、岸脚无垃圾杂物、死树枯枝,河埠、桥堍等周边无垃圾积存物。

5、岸上有绿化:结合“四边三化”和绿道建设,大力开展河道绿化工作,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河道两岸栽插适宜树种,美化河道环境。

黑河、臭河整治标准

根本标准:通过多方联动,多元整治,切断入河污染源,根本消退河水发黑、发臭的现象。

最终目标:根本建立河道水生态系统,根本形成从水中到岸上较为完整的水生动植物生态循环系统,保持水体流淌畅通,自净力量明显提高,到达“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四、时间安排调查摸底阶段

各村要在前阶段初步调查摸底的根底上,再次对所辖区域河道进展“地毯式”排查,要开展污染源的查找和确认,要弄清偷排漏排污水单位和管道位置,确保排查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要把详实调查结果准时上报区治水办。

制订方案阶段

区治水办要坚持突出重点,围绕污染重、群众反映猛烈的河道,依据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制订“一河一策”治理方案。

各河道责任单位要依据本行动方案要求,细化治理措施,明确具体任务,责任到人,要把具体细化方案明确时间后报区治水办。

推动实施阶段

第3页共7页

开展“清三河”百日攻坚战

集中清理垃圾河。要充分结合群众性路线教育等活动,组织党员群众广泛开展“清理垃圾河、保护母亲河”活动,掀起“清三河”行动高潮,集中力气清理坡岸、桥堍垃圾,清理水面漂移物和废弃物,清理水中障碍物,全面落实“四位一体”长效保洁机制,确保在XX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消灭垃圾河的目标和任务。

全面启动黑臭河治理。针对污染成因,分别实行截污纳管、建设就地处理设施、撤除违章搭建、开展河道疏浚、调整优化河布局等针对性措施,尽快消灭形成黑臭河的污染源,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质量。

打响“黑臭河”治理大会战

结合“三改一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以推动黑臭河道治理为抓手,按打算整治水环境污染重点区域,整治居民集聚点卫生死角,要乐观鼓舞宽阔干部群众、环保志愿者参与,从源头查找污染源、死角垃圾,查漏补缺,稳固河道成果,要在XX年12月底前百分百完成黑河、臭河治理任务,确保完成“清三河”专项治理工作任务。

五、各司其职1.社会事业科:担当“清三河”工作的协调、巡

查、催促、信息上报、资料汇总,担当各河道治理完

成后的考核验收工作,负责上级部门对区“清三河”工作考核的预备,负责丁家桥港清淤治理工程的牵头落实。

工程治理科:担当河道沿线截污纳管工程工作,负责检查、催促城南、革两村对永兴港垃圾河治理工作。

东兴市政公司:担当“清三河”工程河道疏浚工作,按各河道治理打算协作责任部门有序开展。

办公室:担当“清三河”专项治理行动宣传及与媒体连接,负责“**二台一报一”信息上报及《政务信息》上报任务。

财务统计科:担当“清三河”专项治理行动资金保障。

组织人事科:担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清三河”专项治理行动的对接,适时组织开展“五水共治”小手拉大手、“五水共治进学校”、“五水共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