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区氛围布景策略
展区动线视觉引导布景
模块分类
引导设计目标与功能定位
具体实施细则
①动线导引系统布设
通过合理布景设置,引导观众沿设定路线高效流动,避免聚集和迷失
主通道及各展区出入口设置地贴式箭头导引(≥30cm宽)、悬挂式指向牌,明确指引至展区、服务点、互动区等;
2.每100㎡布设≥1处视觉导向提示,文字图标双语设置,图形统一采用主视觉标准图形符号;
3.动线转角区设置大型方向导视柱或灯箱,提升引导清晰度。
②色彩与标识统一设计
运用统一风格的色彩与图形语言贯穿导引系统,确保导引识别度高、风格统一
1.所有导视设施采用统一底色(主视觉色系)+高对比度指示图形,增强远距离可读性;
2.各展区入口设“分区标识墙”,结合展区编号/名称(如A区-智能制造)设置清晰色块识别系统;
3.导引路径色带或灯带可作为辅助元素,设置于地面或顶部吊装结构上。
③动线节点布景强化
在关键交汇点或转折节点强化布景表现,提升空间记忆点和流线指引作用
1.设立≥3处动线视觉焦点节点(如展馆中央大厅、展区交汇通道、出入口主甬道),设置主题性装置、LOGO立柱或数字互动屏;
2.结合拍照打卡功能,兼具导向与停留功能;
3.节点区域光照需加强照明亮度(≥500lx),确保视觉突出效果。
④动线布景功能复合化
引导系统兼具功能指引、宣传传播、美陈美化等复合效用,增强空间综合体验感
1.指示牌嵌入二维码扫码互动功能,引导至展会导航小程序;
2.地面导视带可融入展会品牌元素图案、口号文字、合作方LOGO展示;
3.局部导视结构可作为商业展位或品牌宣传栏,提升资源利用率与展示价值。
分展区视觉风格差异化设计
模块分类
设计原则与风格导向
具体实施细则
①展区色彩风格分组
每个展区分配独立识别色,配合主视觉配色方案形成协同统一的色彩体系,便于远距离辨识与空间区隔
根据展区功能属性(如智能科技、绿色环保、文创产品等)配置专属色(建议选用互补配色方案);
展区入口门头、标识柱、地贴导视采用该色调为主色;
3.结合灯光配色强化氛围,确保夜间及室内灯光条件下视觉效果一致。
②风格元素差异设计
依据展区主题引入不同风格造型元素,体现内容特色,打造区域性空间辨识系统
科技类展区融入线性灯带、银灰配色与金属质感造型;
2.文创类展区采用暖色系、木质结构与手绘插画风格;
3.环保类展区布置绿植墙、环保材料装置,呈现绿色低碳理念;
4.每类风格均设置1处“主题意象装置”,强化空间识别性。
③展区氛围布景规范化
各展区在视觉风格差异基础上,仍需遵循统一的展览布景规范,确保全馆整体美感与布展秩序
所有展区造型高度限制≤4.5米,色彩饱和度控制在统一标准值范围内(CMYK一致性误差≤5%);
材质要求环保阻燃、易搭建;
3.标识系统(编号、命名、导引图标)版式格式统一,差异只体现在色彩与图案风格。
④差异化布景与传播融合
将差异化视觉与传播内容绑定,增强展区话题性与社交媒体传播力,推动观众内容分享
每展区设置“专属打卡点”,造型设计与展区主题呼应,形成UGC内容焦点;
打卡背景板结合展区色彩及代表性图形,如图腾符号、产品轮廓、象征形状等;
3.所有打卡点配备二维码/话题标签,引导线上话题互动与内容转发。
展区配套空间布置策略
模块分类
空间设置目标与功能定位
具体实施细则
①信息咨询台布置策略
提供观众导览、问询、资料领取等服务,是信息传递中枢
1.每两个展区间设置1处咨询台,台面尺寸不小于2.5m×0.8m,外观统一主视觉风格;
2.台面配备展区导览图、活动日程表、扫码导航二维码等,配备2名工作人员(含1名专岗讲解员);
3.咨询台设夜间照明与导向灯箱,保障全天可视性。
②观众休息区配置方案
提供短暂停留与休息空间,缓解参观疲劳,提高观众舒适度
1.每展区设至少1个休息区,面积不少于20㎡,配置≥10座位,设遮阳伞/天棚遮蔽;
2.座椅以软包、仿藤编等舒适材质为主,配套小茶几与手机充电口;
3.区域外围设绿植围挡或简洁隔断,形成半开放式静谧氛围。
③茶歇区与互动服务区配置
提供轻餐饮与交互体验空间,促进社交交流与品牌感知延伸
1.每两个展区设1处茶歇点,面积≥15㎡,提供饮水、茶歇点心、互动屏幕(可展示赞助商内容);
2.设立站立式交流桌、扫码评价终端及品牌展示栏;
3.茶歇区环境布景采用暖色调、木纹材质与绿植组合,营造温馨交流氛围,配套每日2次保洁消杀机制。
④空间布置视觉协调策略
确保配套空间与展区整体视觉风格一致,避免空间割裂感
1.所有配套空间背景板、指示牌、地贴等采用展区主视觉延展设计方案,维持整体美感;
2.空间内装饰色系需匹配所在展区色彩体系,元素不得冲突;
3.布置布局须预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