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设计问题探讨.doc
文件大小:144.5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2.44千字
文档摘要

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设计问题探讨

本文主要探讨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的相关设计问题。包括“两墙合一”的受力特性、节点设计以及防水措施。引入实际工程应用情况,说明其应用的合理性。为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的推广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受力特性;节点设计;防水措施

地下连续墙用于基础埋深大、地质条件差、水位高、场地周边建筑较贴等地下工程施工情况,有着明显的优势。目前地下连续墙主要充当施工期间的临时支护,当地下施工完成并回填后就退出舞台,后期建筑结构使用过程中不再考虑地下连续墙的作用,造成一定浪费。地下连续墙兼做主体结构参与正常使用阶段的结構受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实现地下连续墙兼做主体结构,引出了“两墙合一”的概念。“两墙合一”即在地下施工阶段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支挡结构,地下施工完成后,开始充当地下室外墙,通过设置与地下主体结构梁板的有效连接,成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在正常使用阶段参与主体结构受力。随着地下连续墙作为主体结构的应用,实际工程对“两墙合一”的设计、施工以及防水措施等方面[1]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设计方面的问题。

1、“两墙合一”受力特性

地下连续墙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其荷载及受力特性随各个阶段而不同。

首先,地下连续墙在施工阶段作为基坑支护结构,其主要作用为临时挡土与止水,此时连续墙主要承受土压力、水压力。连续墙可近似为下端固支,上端铰支的梁,其底部固支部位内力最大。当连续墙埋深较深时,底部内力大,需增加连续墙厚度。此时,可在地下室范围内增加多层水平支撑,减少计算跨度,降低底部内力,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还可以在连续墙外侧增加临时锚杆,用于平衡连续墙内力。然而后者受现场施工环境限制,对于周边建筑物较多或地基土质较差时无法使用。

其次,地下连续墙在主体结构竣工后,其主要功能在于充当地下室外墙,同时作为地下室楼层梁板的边支座,起到一定的竖向构件[2]作用。此时连续墙主要承受土压力、水压力以及主体结构的竖向、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连续墙可近似为下端固支,上端铰支,中间多道侧向约束的连续梁。除了承受土压力、水压力及路面荷载外,还承受主体结构传递过来的竖向与水平力。

最后,地下连续墙在主体结构建成若干年后,土压力由主动土压力转变为静止土压力,而水位回复到常年水位,此时,地下连续墙需要满足正常使用状态挠度及裂缝的要求,并考虑各种活荷载增减所引起内力的影响。

地下连续墙作为主体结构一部分,除地下室外墙作用外,还充当地下室楼层梁板支座,直接把主体荷载传递至地基,所以,地下连续墙需落于基础持力层内,其入岩深度[3]及持力层选择有较高的要求,需结合地下连续墙整体稳定、坑底抗隆起和抗倾覆等各项验算,并满足竖向承载力[2]要求。

2、“两墙合一”节点设计

地下连续墙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其布置方式有单一墙、复合墙和叠合墙3种[4],一般采用叠合墙。叠合墙主要由地下连续墙与内衬墙组成,两者先后浇筑,靠结合面与两者之间的抗剪构造措施[5]连接,形成整体的主体结构构件。广州某艺术博物馆成功采用了两墙合一的设计与施工,地下连续墙厚度800mm,内衬墙厚度300mm,两墙之间的构造连接如图1、2所示。在地下连续墙钢筋绑扎时,预埋入胡须筋及12mm厚通长钢板,采用预埋塑料泡沫包裹,与地下连续墙钢筋笼集成一体,吊入连续墙槽,浇捣混凝土完成连续墙施工。待地下室开挖后,刨开塑料泡沫,露出胡须筋及钢板,凿毛连续墙面,在完成防水措施后绑扎内衬墙钢筋并完成混凝土浇捣,最终完成两墙合一。

3、“两墙合一”防水措施

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既充当地下室外墙,又作为主体结构承受竖向、水平荷载,其防水抗渗要求严格。广州某艺术博物馆地下室多为藏品库房、展厅等重要用房,需达到一级防水的要求。为保证连续墙与内衬墙合二为一的防水效果,首先连续墙自身采用抗渗混凝土并设置了钢板止水带,连续墙竖向接缝采用工字型钢焊接连接,转角及关键部位加强内置型钢;其次地下连续墙与内衬墙之间喷涂自粘式防水材料,利用其独特的渗透和自我修复能力,增加结构的密实性来达到刚性防水抗渗的目的,接着找平后又增加了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所有防水措施,在关键部位增加厚度或道数,以巩固整体防水效果。

由于地下连续墙与内衬墙之间存在防水层,使得两墙连接变弱,对整体受力有一定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对800mm连续墙与300mm内衬墙中间设置防水层与1100mm厚连续墙作比较,在水、土压力作用下,混凝土应力、钢筋应力、墙体水平位移均增幅5%以内,属工程允许范围,且设置防水层后,两墙仍能共同受力,协同变形。另外,对比两墙之间设置防水层与不设防水层施工缝的受力情况,知道设置防水层后,整体刚度略微降低,但减少了施工缝位置混凝土拉压损伤,在满足刚度情况下,反而有利。

结语:

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