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数
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文山州壹中黄显扬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课程
的设计和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
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且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
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
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我们应该积极寻找信息
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点来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
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那么,如何从学科角度出发,尽量避
免不利于整合的因素,充分发挥整合的功效?下面拟就此谈谈我的壹
些思考。
壹、不利于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因素
于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刚刚起步,各方面条件仍
不是十分成熟,于计算机网络、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等方面均存
于着壹些不利于整合的因素,这些因素成了制约整合的瓶颈。它们主
要表当下以下几个方面:
1.辅助教学的软件不够系统,精品软件依然缺乏。尽管当下辅助教学
的软件非常多,特别是网上资源丰富多彩,但能适合数学教学的软件
仍不多,也不够系统,更不用说精品了。用信息技术能够产生丰富的
视听效果,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有
些教师制作的数学课件,背景画面复杂,几何图形变幻莫测,按钮奇
形怪状,且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些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久而久
之,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如教师
教学生作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均采用播放动画来示范。动画是
好,但它会削弱学生对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作法的注意力,其
效果可能远不及教师于黑板上作图示范来得好。另外,教师自己制作
课件不仅需要掌握专门的工具软件知识,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和财力。而大多教师只学过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对其他课件制
作软件不了解,不会从中选择和整合使用,因而所制作的课件的实用
性、交互性不够。
2.市售光盘或网上题库良莠不齐,滥竽充数的为数不少。由于经济利
益的驱动,壹些试题集锦、试题库、考试中心等所采集的题目未经很
好地筛选,常常出现有科学性错误或结构不合理的试卷。笔者曾从国
内数十家教育网站上共收集了100份初二《数学》(人教版)期末考
试试卷,且对此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发现有20份试卷出现科学性
错误,23份试卷结构不合理,仍有近35份试卷内容雷同(雷同部分
超过40%)。这些低劣的题库对不具筛选能力的老师、家长或学生的
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3.网上交互缺乏即时性,专家于线形同虚设。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
和学具有共时性,需要随时交互,才能促使学习产生效能。笔者曾经
以学生的身份登录多家教育网站,提过壹些且不复杂的数学问题,有
近70%的问题有如泥牛入海,没了下文,其余问题的答复大多不能令
人满意。由于缺乏交互的即时性,大大削弱了网络学习的效能。
4.网络运行存于安全隐患及速度太慢等问题,也降低了网络学习效能。
安全问题是计算辅助教学、网络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的,病毒、黑客
对计算机的侵入会导致死机或文件破坏、丢失,甚至系统崩溃,直接
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网络速度也会影响教学效率,有时打开壹个网
页或运行壹个程序需要很长时间,而壹堂课总共才40-45分钟。
5.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时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不少教师于进行多
媒体教学时对计算机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不给学
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甚至壹节课完成过去俩节或三节课才能上完的
内容。如壹位教师于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浙教版初三数学)壹节
时,用电脑出示了课本上的壹个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例子及解题的每
壹个步骤,从分析到示范解法,前后不到5分钟例子,讲解就结束了。
像这样的例题讲解于这壹节课中竟多达7个。表面上见课堂信息量大,
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见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
象,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
6.教学时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
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严格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不加选择、壹点
不漏地逐壹展现,上课成了执行既定程序,学生是否适应,是否能跟
上教学进度,计算机操作能否跟上,他们无暇顾及。有些教师片面追
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
习到课堂作业,每壹个细节均有详尽的和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