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快乐地写周记
作者:姚晓红姚晓萍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2018年第7期
为了培养学生愿写乐写的能力,写一些新鲜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进行了
周记改革:让周记变为每日随笔。
记得我小时候上学极爱剪贴报纸,常常把自己看到的一篇好的文章、一首小诗、歌曲,
或者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张明星的图像……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旁边再写上自己的悄悄话。
后来长大了搬过好多次家,好多东西已经丢弃,而独独有几本钟爱的随笔笔记本一直保存着。
于是,我找出来,把它们交给学生们传阅。尽管随着时间的流失,里面的剪报已经发
黄,当年的字迹已经模糊,但还是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拿到手的同学一脸的兴奋,小眼睛放
光,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还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老师小时候也和我们一样爱收藏啊!”没
轮到的学生急得直催促,有几个按捺不住了,一边观察着我的脸色,一边离位凑到前面。结果
可不得了,后面的学生索性也跟着围了上去,那场面可想而知。我拿过剪贴本,放在投影仪上,
一张一张翻给他们看,并告诉他们怎样做:把自己喜欢的好的文章,好的画面,或敬佩的人的
照片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简评或悄悄话,从几个字到几百个字不等。
学生顿时来了兴趣,他们专心地读,细心地剪,耐心地贴,热切地写着自己的感言。
在读写中,他们与历史对话,与高尚的灵魂交流,与智慧的火花碰撞……当他们在报纸上看到
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会为留守儿童的遭遇而流泪,写下安慰的话语,李立华还写了一首诗
《呼唤》,发表在一家报刊上。
昨夜我听见妈妈
从梦中呼唤我的乳名
早晨我的枕边
还闻到妈妈端过来的蛋炒饭
妈妈,爸爸……快回来吧
在这数不清的黑夜
我一遍又一遍地呼唤
再次打动学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幸福;当他们听到新闻上关于恐怖事件
的报道,会为极端分子制造的恐怖事件而愤慨,将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剪贴下来,写下自己肺腑
之言,为世界和平而呼吁。就连调皮大王,提到写作就头痛的陈明也在周记本上这样写道:
“我竟不知原来在明亮的教室外,还有布满弹坑,遍布尸野,充满一双双恐惧眼睛的地方……”
从那以后我发现他变得爱思考了。
于是,我又提出建议美化自己的周记本,根据每篇剪报的内容,在周记本的边角画画,
既要画得美观,又要与剪报的内容,写的简评和谐一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
提高了他们的画画水平。
发现有孩子偶尔会利用家中的电脑上网交友、聊天,我提出可以在周记里尝试“聊天
体”,把聊天的内容记下来,从中学习如何礼貌、得体、安全地与人聊天。有的孩子在周记中
连续多日对一件事进行跟踪记述,并在每次周记的结尾加上“且听下回分解”,搞出连续剧的
效果来。有的在语言上追求智慧和幽默,使文字更接近口语化。
周记形式的开放,体裁的多样化,使孩子们尝到了自由写作的乐趣,他们开始把周记
当作生活中一种放松的手段,当成另一种快乐。
我抓住时机,及时指导他们抓住三个关键写好随笔:随处、随时、随意。
一、随处。引导孩子们关注社会热点,观察风土人情,做生活的有心人。每一天的生
活,每一次来校回家途中的风景,每一节课上的同学、老师的表现,都是他们写随笔的素材。
广泛阅读,开阔眼界,也是写好随笔的一个重要前提。为此,我每天利用午间时间,引导学生
读半小时书。无论是时兴美文还是经典名著,无论是文学书籍还是科普刊物,只要是触动他们
自己心灵的内容,都可以写下来。
二、随时。灵感总是稍纵即逝,每有感触,应该及时捕捉,整理成文。我引导学生要
会抓住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会抓住生活中的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段对话、一个动作、一缕
情思、一丝感触、一段插曲、一次奇遇、一种联想,只要心有所动,就要敏锐地及时地记录下
来。写周记随笔一定要养成随时动笔、随手记录的好习惯。
三、随意。写作可以很随意。篇幅上可长可短,表达上、内容上可以无拘无束。现在,
学生人人口袋里都有一个小随记本和一只笔,你会常常发现他们在校园里寻找着什么,时不时
地记录着什么。他们的随笔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有的是洋洋洒洒一段文字,有的只有一个词语,
旁边贴着一朵清新的小花。
周记形式上的改革,使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由此多了一种快乐。现在,他们把写周
记当作快乐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每天批阅着学生们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的周记本,真是心
里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