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教案设计---明辨是非.doc
文件大小:25.04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4.64千字
文档摘要

1.2明辨是非

一、学习目的

1、认识对的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怎样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原则,学习明善恶,辩是非的能力。

2、人是社会的复杂性,可以对的看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一样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可以做出对的的选择。

二、学习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三、学习难点:对的看待社会影响。

四、学习过程

1、以故事导入新课:

寒假期间,小龙拿着春节所得的“压岁钱”,到自家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玩,几天就把钱玩光了,可是他已经上了瘾。这时,一种常常来玩的叫大朱的人对他说:“怎么?没钱了?不要紧,我们来赌一赌赛车,你赢了就给你50元。”小龙想了想,自己没有钱了,可又很想玩,也不敢问爸妈要,就咬牙答应了。第一场就真的赢了50元,他快乐极了,没想到这是陷阱,后来是兵败如山倒。小龙欠了大朱近千元,没钱还,大朱就教小龙去偷自行车,卖了还债。小龙无奈,只好照办。一次,当小龙偷自行车时,被警察抓住,送进了派出所。

小龙从玩电子游戏开始,最终走进了派出所,一种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确实,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的判断,都要讲是非善恶。老师和家长常但愿我们懂事,懂事就是能判断是非善恶,这是做人的基本品质。由于只有懂得了什么是是非善恶,才能决定自己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对的的选择,才能扬善弃恶。而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对的的原则,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

从小到大,我们接触过诸多人,经历过诸多事情,每一次经历对我们均有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善恶的种子。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让我们来判断一下,对下面的某些事情,你是持什么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书本P11班级风景《小立和小海》

1.“等价互换”

小立和小海的行为是不妥当的。

打扫卫生和做作业是一种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一部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让他人替代就失去了意义。

2.“打抱不平”

王云海的做法是不对的的,违反了校规校纪,也不符合道德规定。

同学之间的矛盾应当通过交流沟通来处理,不应“以牙还牙”。

3.“好样的!”

小海的认识是不对的的。这位青年忽视法纪,讲“江湖义气”,最终只会害人害已,不值得崇拜和效仿。

一种人生活在社会上,难免会受到社会现象、社会风气的影响,我们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判断多种各样的事情。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的京剧,相信大家均有所听闻,京剧最有特色的其中首先就是它的脸谱,不一样的脸谱代表人物的不一样性格。例如:红脸代表忠诚勇敢;白脸代表阴险狡猾;黑脸代表正直忠厚。(当然京剧的脸谱有几百种之多,人物的性格、品质等都在脸谱中有所体现)

不过,有平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人有脸谱吗?(没有)

是啊,社会是复杂的,社会上的人是复杂的,并不像戏剧、电影电视里的人物那样简朴。因此,伴随年龄的增长,我们应当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清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那样才能决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值得崇拜和效仿,什么应当藐视和抛弃。

那么,我们怎样铸造良知标尺呢?(怎样做一种有良心的好人?)

2、目的导学,探求新知

1、为何要铸造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怎样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

2、怎样对的看待社会影响?怎样对的看待长辈亲朋的影响?

3、怎样对的看待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

4、怎样对的看待“社会流行”?

5、怎样在社会生活中跨越障碍做出对的选择?

3、展示交流,解惑疑难问题(只讲学生不懂得地方)

良知标尺铸造法:

1.懂道德,学法律(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一种有良知的人首先是一种遵法律、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能遵遵法律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那么一定能被称为有良知的好人)。

2.选择好的楷模(例如从小到大,老师让我们学习雷锋,学习洪战辉,就是由于他们的行为符合良知的标尺,是崇高的)。

3.学会理性分析(诸多事情的对与错并不是那么明确,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这时就需要我们用理智去深入分析思索,才能得出结论,哪一种做法才是妥当的)。

4.树立美好理想(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生活追求,有的人追求的是舒适安逸的生活,有的人追求的是名成利就,有的人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决定了一种人的为人处事措施,在关键时刻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4、课堂延伸:对的看待社会流行。

在我们中学生中比较流行的现象或流行事物有哪些?

例如:唱流行歌、搜集明星图片、剪一种流行发型、流行送生日卡片、流行开生日派对……

这些流行事物为何会吸引我们?

(师:其实诸多时候人们跟着时尚走并不是由于适合自己,而是由于他人这样做,自己也跟着这样做,这种心理叫做从众心理。)

所谓的从众心理,大家来看一下书本15页的“小链接”(叫一位学生读)。

简朴地说,从众心理是一种人跟从另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