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让实验“动”起来,让思维“活”起来.docx
文件大小:16.38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2.19千字
文档摘要

让实验“动”起来,让思维“活”起来

科学实验形象、直观、有趣,深深吸引着学生,做好科学实验,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知识、认识规律、构建概念、提高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材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开展起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本文从三个方面叙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科学实验。

一、让实验操作更“优”,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有时会因为场地、器材、地理位置、现象不够明显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有的实验难以开展或实验效果不明显,那么可以“优化”实验的装置、原理等,因地制宜地开展实验。

案例1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实验步骤:一根绕成螺旋状的光亮细铁丝,两端分别系着一根粗铁丝和火柴,集气瓶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点燃火柴,当火柴临近烧完时,将铁丝立即伸进集气瓶,并观察发生的现象。该实验在具体实验操作中,取用火柴点燃时,不好控制什么时候放入氧气中,容易导致实验失败。如何才能将实验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呢?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可以先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然后将其放入无水乙醇中浸一下。取出铁丝后,马上将其放在酒精灯上,用酒精灯引燃,再立即伸进盛有氧气、瓶底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的集气瓶里。此时,我们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案例2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空气与氧气》中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按照书中的实验器材用到了燃烧匙、集气瓶,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1.将燃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的空气因为敞口也会也逸出部分,导致实验结果存在误差;2.该实验要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但冷却时间较长;3.实验在空气中点燃红磷,会污染环境。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不成功。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果实验不能成功,仅靠说教或者视频教学,不仅趣味不足,而且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实验进行改进,利用如图所示的自制教具进行演示,达成理想实验效果,成功突破重难点。或者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参与到实验中来,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通过本教具的自制和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使学生开始留意生活中的器材,尝试自制教具。直观的实验现象、操作的乐趣,加上学生的投入,能较快、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实验的改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多维度解决问题。

二、让实验操作“常态化”,培养学生的思维

卓别林曾说过很精辟的一句话:“和拉提琴、弹钢琴相似,思考也需要每天练习。”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实验感知有意识地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求新和开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七年级学了根据树动来确认力的存在,然后到了八年级就能类比出根据电灯发光、电热丝发热来确认电路中有电流,根据小磁针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来确认磁场的存在等,这就是一种思维的培养。

案例3八年级上册力能够改变物体形状的结论对于力的作用效果较明显的问题容易从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中直接得出。但对于力的作用下物体产生的微小形变问题教学,学生还是会有疑惑,但如果教师教学时利用实验将力的作用效果呈现出来,就能轻松解决学生的疑惑。平时把书放在桌面上时,将手压在桌上,这些压力的形变效果都不能明显地呈现出来。从这一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不易被肉眼观察到。那么,要用什么方法呢?再次引导学生得出若能将形变放大,那么微小的形变就能被看见。实验过程:取一只容量为900毫升的大号墨水瓶,灌满清水,滴入红墨水,再取一根毛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将橡皮塞塞住墨水瓶口,让插入水中的管内有一段红色液柱,液面高出橡皮先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墨水瓶前后侧面,稍微用一点劲,使墨水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微小的肉眼不能察觉的形变,容积减小,毛细管内的红色液面明显上升,这样以实验为载体来解决事迹问题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能力,更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开发了思维。

三、让实验操作“问题化”,培养学生的思维

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实验的结论处于单纯记忆的层次,为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概念、规律,可以在实验时设置问题,通过阶梯式深入探讨,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案例4做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中光的折射定律实验时,给出实验要求,让学生观察并思考: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在水中又是怎样传播的?2.光在两种物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发生了什么现象?3.当光线垂直射入时,还存在折射吗?4.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如何变化?对于折射光路的可逆性,可以让学生先作出猜想,然后再进行实验。先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