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第一节审题立意准确深刻新颖讲义.doc
文件大小:562.5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1.06万字
文档摘要

第四部分写作部分

总述/作文被称为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得分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语文学科的得分,在很大程度上还将直接决定考生的命运。

综观近两年的高考试卷可知,材料作文独领风骚,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正在逐渐淡出高考试卷。就考查能力而言,高考作文力求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有情可抒,真正让考生做到“我手写我心”。而高考作文内容趋向培养考生的公德意识、人格精神,试题多选取蕴含“正能量”的材料作为素材,高考作文试题在保持了这个趋向的同时,更关注考生对生活现象及对其成因的理性思考。

鉴于此,在二轮作文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审题立意能力,特别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确保不因立意的偏颇而导致低分作文的出现;二是掌握一些考场作文的提升技巧,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再提升1~2个档次;三是熟悉考场作文的常见补救技巧,考场一旦卡壳或失误,做到有能力、有办法将本属于自己的分数捞回来。

第一节审题立意准确、深刻、新颖讲义

考情解读

学案引语

阅卷老师对审题立意,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入手评分:从文章中心看立意是否正确、集中;看对材料的理解是否深刻,对文题有无自己独到的理解、分析。如果审题不严谨周密,作文立意不符合题意,就会成为三类文;如果立意不深刻、高远、新颖,文章就会平庸肤浅,亦难得阅卷老师青睐。

“千古文章意为先。”有人说,审题立意决定着高考作文的成败,此话不假。综观多年来高考作文,无论哪种命题形式,都会给定一个材料。面对材料时,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

高考作文多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这样,就需要考生走进材料,审读其内涵;再走出材料,挖掘鲜明立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深入挖掘材料内涵,多角度进行分析,选取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

解构真题引领规范

要点一材料作文的审题

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绝大部分试卷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新课标全国卷一直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题。因此,考生在备考时,对材料作文的练习要高度重视。下面结合实例详细讲解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只要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同学们一定能走出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迷城”。

1.文字材料

(1)抓关键句法。作文题材料中的关键句有暗示材料主旨的作用,它往往是命题者评议性的语句或主人公表明心志、揭示动因的语句。材料作文中只要有关键句,就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立意的突破口。

例1[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技法印证材料中工作人员的表述是整个题目的关键句。“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句话表现了书店的人文态度和经营理念,由此可以引发对书店经营目的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因此,在立意时,可以从这句话出发,突出书店人文发展理念、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表达对精神寄托、心灵成长、文化滋养的认识。

(2)主旨倾向法。如果作文题材料中没有关键词、关键句,那就要根据材料提炼。如何提炼?要分析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规律,概括中心。其具体操作程序是:

①概括材料明要点。先理清材料涉及的人或事物,如果是多个人物,要确定谁是主人公,写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局),人物有多少,还要注意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提炼出关键词语或句子,明确材料说理的角度。

②确定性质和倾向。根据事件的结果确定事件的性质和命题者的倾向性。如果材料的结果是好的,其性质往往是正面的,命题者的倾向往往是赞成;如果材料的结果是不好的,其性质往往是反面的,命题者的倾向往往是贬抑;如果材料的结果不明朗,材料的性质往往是隐藏性的,应辩证分析,发现命题者的真正意图。

③筛选观点定主题。根据材料的主旨和倾向,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筛选出切合材料的、自己感受最深的主题。

特别提示一定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和含意多角度分析材料,排列观点,再从中选出最能反映材料主旨和倾向的第一主题。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原材料,再结合现实生活,列出二到五个观点,为“好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