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Ⅰ卷(新课标Ⅰ卷)近3年高考作文
汇编解析与范文导写
前言:
在高考的舞台上,作文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Ⅰ卷(新课标Ⅰ卷)覆盖广东、福建、江苏、湖南和浙江等众多省份,其作文命题不仅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更注重对思维深度、价值观念的考查。近3年的作文题紧扣时代脉搏,从好故事的力量,到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与问题的思辨,再到经典文学中民族精神的探讨,呈现出多元且深刻的特点。本汇编将深入剖析这些题目,结合范文进行导写,助力考生洞悉命题规律,提升写作水平。
壹.
===考情分析===
年份
卷别
作文题主要内容
分类
2025
全国I卷
抗战时期的相关文学作品材料
家国情怀,民族魂
2024
新高考I卷
人工智能的运用,问题会不会变少
思辨
2023
新高考I卷
好的故事
国家认同
近三年全国Ⅰ卷(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紧扣时代脉搏,以不同维度考查考生的思维深度与价值观念,呈现出“守正创新、多元融合”的命题趋势。
从主题方向来看,2023年以“好的故事”为切入点,引导考生挖掘故事背后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通过讲述个人经历、历史典故或时代楷模事迹,展现家国情怀;2024年聚焦“人工智能的运用与问题是否减少”,以科技发展为背景,要求考生辩证分析互联网时代新矛盾与新机遇,着重考查思辨能力;2025年选取抗战时期文学作品材料,通过老舍、艾青、穆旦的经典语句,唤醒考生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将个体情感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可见,命题既延续了对家国情怀的关注,又不断融入时代新元素,从文化传承、科技思辨到历史反思,层层递进。
在能力考查上,三年命题均强调思维的多维性。2023年侧重叙事与价值升华,要求考生通过故事传递情感与思想;2024年突出逻辑思辨,需考生权衡利弊、提出独到见解;2025年则注重文学理解与历史联结,考验考生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迁移能力。此外,命题还暗含对“读写结合”的重视,如2025年材料直接关联试卷阅读文本,提示考生需将阅读积累转化为写作表达。
总体而言,全国Ⅰ卷作文题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核心,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同时,不断探索新情境、新角度。未来备考需兼顾经典素材积累、时代热点关注与思辨能力训练,方能从容应对多元命题。
贰.
===2023-2025三年全国Ⅰ卷作文解析与导写===
一、2025年全国Ⅰ卷
【2025全国Ⅰ卷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这是一则读写结合+教考结合+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
首先,我们要精准剖析三则材料的内涵,挖掘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
(一)老舍《鼓书艺人》材料内涵解读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此句出自老舍反映抗战时期传统艺人追求新生活的长篇小说《鼓书艺人》。看似平淡的表述,实则蕴含着深刻复杂的情感与时代烙印。
抗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孩子们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方宝庆作为传统艺人,本想通过唱鼓书为孩子们带来片刻的欢乐与慰藉,然而,内心却被悲痛、愤怒、迷茫等情绪填满。悲痛于孩子们所遭受的苦难,愤怒于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迷茫于未来的走向。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他陷入“心里直翻腾”的困境,难以开口歌唱。
这一材料深刻展现了个体在民族苦难面前的无力感与责任感的激烈冲突。方宝庆虽只是一个小人物,但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渴望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却又深感自己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反映出传统艺人在时代变革中的挣扎与对精神传承的执着渴望。他们虽身处困境,却依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温暖与希望,展现出坚韧与善良、坚强与温情的一面。从这一材料出发,考生可以深入思考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情感困境、心理变化,以及小人物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探讨个体与时代之间紧密而微妙的联系。
(二)艾青《我爱这土地》材料内涵解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句诗出自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我爱这土地》,体现了教考结合的新特点,将高考题与初中课本知识紧密相连。
艾青以鸟自喻,在国土沦陷、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即便喉咙嘶哑,也要放声歌唱。这里的鸟象征着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他们虽力量微薄,但在民族危难之际,毫不退缩,勇敢地发出抗争的声音。嘶哑的喉咙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