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历史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整理.pdf
文件大小:285.03 K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1.05万字
文档摘要

高中历史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整理

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曾经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

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

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

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

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城邦: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构成。主要特点: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公民: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性。外邦人、奴隶、

妇女、儿童等没有公民权。城邦政治的统治者(参与城邦管理)、城邦土地所有者(外邦人

只能从事商业)、城邦保卫者(公民兵制,没有职业军人)

公民意识

①参与意识: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翁意识

②监督意识: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

③责任意识: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

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城邦利益至上)

④法律意识:规则意识

城邦政体

(1)民主制: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

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2)贵族制:少数贵族组成的贵族会议实际掌握最高权力,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实行平

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

(3)寡头制:指极少数贵族执掌的政权;公民基本没有权力

(4)僭主制:非法获得君主地位,等同于君主制

(5)君主制:君主专制,公民基本没有权力

帝国: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广义上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国家,而

不限于君主制国家。欧洲历史上的帝国,一般指以皇帝为君主的国家。这类国家通常领土广

阔并拥有属国,且在一个文化区域内占支配地位。作为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帝国不仅管辖

着国界以内的领土,而且能以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影响其他国家

“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公元前4世纪

晚期——公元前3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中世纪:中世纪(TheMiddleAges),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是欧洲历史三

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终于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中。“中

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该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

统治,政治上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经济上庄园农奴制,思想上基督教会控制精神生活。

因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因此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

日本幕府政治: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幕府是将军的官邸,设有一整套统

治机构,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故称幕府政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将军名义上由天皇封任,

实际上是将军擅权。将军授予武士土地和特权,武士为将军效忠,称为“御家人”。1192年源

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自立为“征夷大将军”,是首个幕府政权。幕府政治历经镰仓幕府

(1192-1333)室町幕府(1336-1573)江户幕府(1603-1868)至明治维新废除

丕平献土: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751年丕平废黜墨洛温国王,建立加洛

林王朝。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为丕平涂油加冕。为报答教皇,丕平两次远

征意大利,将罗马城及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温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

史上所称的“丕平献土”。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卡诺莎之辱:11世纪西欧为争夺主教叙任权而发生的皇权与教权斗争的事件。神圣罗马帝

国皇帝亨利四世同教皇格里哥利七世争夺主教叙任权。1076年教皇下诏开除享利的教籍废

其帝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煽动德意志大封建主反对皇帝。1077年亨利被迫来到救

皇驻地卡诺莎,向教皇悔罪。卡诺莎事件没有解决主教叙任权的问题,并被视为世俗权力屈

服于教权的象征

阿维农之囚14世纪世俗王权与教皇斗争的重要事件。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征收捐税而得

罪教皇。教皇下尼法斯八世开除法王教籍,后被法王囚禁。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克力门五

世移居靠近法国边界的阿维农城,连续七任教都驻在此城,共驻了70年,成为法王控制下

的傀儡。“阿维农之囚”是对教会权力的严重打击

封君封臣制西欧封建国家各封建主间的政治关系。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