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有哪些?.docx
文件大小:17.48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3.65千字
文档摘要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艺术成就之高和影响力之大无以复加。不过,这部巨作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三国历史时期为背景,就无法避免的要与三国历史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评价《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近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则在《中国小说史略》评价道:“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三国演义》对于人物的塑造是相当精彩的,但由于作品里有大量的虚构内容,直接导致很多人物的形象与真实的历史相差较大,比较典型的就是曹操。

文史界普遍认为《三国演义》的倾向就是“贬曹扬刘”,通俗点讲,就是《三国演义》抹黑了曹操。但这倒也不能怪罗贯中,因为他本人所处的元末明初的时代,官方的儒家正统思想本身就将曹操打入了深渊。

《三国演义》真的抹黑了曹操吗?

答案是毫无疑问的,的确抹黑了。

例如:

这些无一例外地均为虚构,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生性多疑、凶残嗜杀的奸雄形象。

然而,罗贯中本人也并不是只毫无忌惮地大肆抹黑曹操,其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很多对曹操的客观评价。例如,罗贯中在书中写诗高度赞扬曹操的政治军事成就——“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还有,官渡之战后,曹操当众焚毁了部属私通袁绍的书信时,罗贯中在书中赞扬他:“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

不过,中国古代的普通百姓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通过评书、戏曲、口口相传的方式是很难仔细读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客观评价的,官方引导什么方向,普通大众就涌向什么方向。更重要的是,流传最广,一直到今天都是最通行的《三国演义》版本实际上是经过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其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就是加强了原版中“贬曹扬刘”的倾向,可以说,清代以后的伴随着毛宗岗版《三国演义》的流行,曹操的历史形象也彻底变成了大反派。

近现代随着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三国演义》的深入研究,民间对于曹操的评价也越来越正面,曹操在文史教课书中就是以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冠名方式出现的。近些年的历史翻案热潮有失去客观的倾向,曹操也在浪潮中被开始洗去黑点,貌似要“沉冤昭雪”了。但实际上,这很容易矫枉过正,让人误以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没有黑点。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有没有黑点呢?

答案是有,而且分量大,数量也不少。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主要有以下几个黑点:

曹操一生征战30多年,虽然用兵如神,消灭了除孙权、刘备之外的其他割据势力,但他却在无数的大小战争留下了极不光彩地一面——屠城。

曹操是三国时期留下屠城记录最多的军阀(孙权有破黄祖时屠江夏的记录,刘备一生没留下任何屠城记录),仅仅从《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正统史籍上可以查到的屠城记录就有:

在曹操众多的屠城记录中,征讨陶谦时的徐州大屠杀是最为后世所熟知和争议的。据《后汉书·陶谦列传》记载:

“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曹操父亲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所杀,曹操便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攻打徐州,结果为泄愤屠杀了雎陵、夏丘、彭城等多地的平民百姓。

不过,被杀的人数后世争议颇大,《后汉书·陶谦列传》中的数十万记载明显夸大,《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中则记载:

“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被屠杀人数又变成了数万。

不过,不管是数万还是数十万,屠徐州的事实是板上钉钉,洗脱不掉的,就连“为尊者讳”、极力树立曹操光辉形象的《三国志·武帝纪》中也并没有回避曹操屠徐州的事实——“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最为讽刺的是,曹操在其名篇《蒿里行》里居然写出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哀叹诗句,难道他忘了这些悲惨的景象很多都是他本人亲自搞出来的?

邺城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建筑精美、风格独特,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一大世界奇观,还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但它的修建过程可没有那么美,反而是血腥无比的。

建安五年(200年),雄踞河北的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仅仅两年之后就病逝了。但由于其生前没妥善处理儿子之间的纷争,导致袁绍死后,长子袁谭与三子袁尚矛盾激化,相互攻伐,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二人最后全被曹操收拾了,河北也彻底被曹操所占。

曹操在平定河北的过程中搞了不少祸害百姓的事,《三国志·魏书》里都有明确记载。例如,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打袁尚时决堤用水淹邺城,导致城中“饿死者过半”,后来又搞屠城。问题是,河北在前一年(203年)就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导致“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