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学美育:审美活动PPT教学课件.pptx
文件大小:7.76 MB
总页数:50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1.85万字
文档摘要

大学美育

01审美活动概述目录02审美是当下的感性直觉活动第二章审美活动03审美活动的当代价值——重拾自我,回归人性

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学习目标1.了解审美活动的本质。2.理解审美活动的主要范畴。一、审美活动的本质审美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科学认知活动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在艺术欣赏中,审美活动经常发生。比如,登上泰山之巅看日出,置身黄山观云海,一定会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清晨在天安门广场看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一定会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或者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一定会有所感受、有所体验……这些感受和体验,就是审美感受和体验。

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当然,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可能不相同,但是,这里面又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人们面对的总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人们总会获得某种不止于、也不同于生理舒适的精神上的快感,总会由感官上的悦耳愉目,达到情感上的陶醉、激荡、欣喜,再进而达到理性层次上的领悟——概念语言说不清楚,甚至根本说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得到某种程度的赏心怡神的精神享受,而上述活动(感受和体验)都离不开人。不仅感受和体验的主体毫无疑问必须是人,而且感受和体验的客体也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也许可以算是对审美活动的现象描述。然而,要想科学把握审美活动,仅仅做出现象描述还不够,还必须揭示审美活动的深刻本质。对审美活动的本质,必须加以多方面的说明,企图用某一个定义或者几句话来说清审美活动是什么,是达不到目的的。那么,就其本质而言,对审美活动应该如何界说呢?

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是人之作为人的本性表现之一,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生活形式。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根本地,乃是社会的存在物。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不仅进行社会的物质生产,而且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与物质生产密切联系,进行社会的精神生产。人不仅过着物质生活,而且与物质生活相联系过着精神生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人不断获得、发展、肯定、确证、观赏自身的本质,而审美活动正是这一过程的活动形态之一,也是最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活动形态之一。这里涉及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人怎样通过对自身本质的获得、发展、肯定、确证、观赏而产生审美活动等问题。

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这里所说的人,是高尔基所说的那种“大写的人”,亚里士多德、富兰克林等都对其下过定义。然而没有一个定义是令马克思真正满意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确切地说,亚里士多德所下的定义是:人天生是城市的市民。这个定义标志着古典古代的特征,正如富兰克林所说的人天生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标志着美国社会的特征一样。”那么,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什么呢?人的本质又是怎样的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早期著作和19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人的特性、人的本质做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概括地说,其主要思想是人是有意识和有意志的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他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实践活动,包括制造、使用和保存工具(物质工具——语言、符号等);同时,人的这种本质,又是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通过实践内化于人自身的结果。

第一节审美活动概述一、审美活动的本质(一)从人类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本质恰恰包含在人的这种社会本质中,表现在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社会本性中,马克思正是由此揭示出审美活动的本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样写道:“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当作自己的本质来对待,或者说把自己本身当作类的存在物来对待)的自我确证。诚然,动物也进行生产。它也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动物只是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