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以物明史护传承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段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我们很难直接了解每个朝代的过往,便通过文物去倾听每个朝代的声音,倾听每一个无可比拟的绝唱。本章导读
1狂野印记2繁华初定3盛世梵音目录CONTENTS
狂野印记夏朝始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朝代,虽然教科书已经明确介绍了夏朝,并留下了大禹治水、夏启继位等事迹,国内博物馆的文物也贴上了夏朝标签,但仍有一些专家和民间考古爱好者,以夏朝没有出土文物为理由,坚决否认夏朝曾经存在。铜牌是夏朝的代表性文物,目前国内博物馆收藏有3件,国外博物馆收藏有5件以上。出土于河南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铜牌,属于国宝一级文物。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在巴蜀地区的四川三星堆遗址,考古学家也出土过几件类似铜牌。所以说,三星堆人和夏朝人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许多考古学家关注铜牌的诡异造型,以及展现的青铜铸造工艺。他们希望从古籍和史书中,找到此类夏朝文物的来源和用途,但始终一无所获。根据考古报告显示,这件绿松石铜牌上有丝绸的残留物,可能曾经被夏朝人随身佩戴。一些专家据此推测,它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腰带扣,用丝线系在腰间,以显示贵族和首领的身份地位。也有专家提出,这件青铜器是夏朝流行的时尚用品。第一节一、夏——绿松石铜牌
狂野印记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第一节二、商——四羊方尊
狂野印记毛公鼎通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鼎为直耳,半球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翔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该铭书法极其饱满庄重,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以至于出土以来,清末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第一节三、周——毛公鼎
狂野印记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势,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不促不懈,仪态万千。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通过。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毛公鼎铭文的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在具体操作中应是逆锋而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而至于收笔;其收笔未必笔笔中锋,只是轻按笔锋停止即可,即所谓“平出之法”。因而在临写时应特别注意表现出线条的浑厚、拙重与雄强之气。但在表现轻重变化笔意时,不可有故作颤抖之笔,否则难以体现其真意而毫无生气可言。所以毛公鼎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临摹模板。第一节三、周——毛公鼎
1狂野印记2繁华初定3盛世梵音目录CONTENTS
繁华初定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瞬间传遍世界,它的出名,还多亏了一个农民。时间回到1975年秋天。暑热告别了大地,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田里的庄稼基本收割完了。肖李村的村民张泽栋有一块田地在睡虎地附近,因排水不好,经常发生涝灾,他决定利用收割完庄稼的农闲季节,挖一条排水渠。一天,他约了一个同伴,一同来到睡虎地,开始挖水渠。挖着挖着,他突然发现土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由黄色变成了青黑色。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因为两年前在大坟头,曾出土过古墓,他曾去看过,那泥土的颜色跟这里的一样。莫非这里有古墓?他不由得加快了镐头抡动的次数。不一会儿,一块棺材的盖板露了出来。果然有古墓,他赶紧放下镐头,连家也顾不得回,就向县文化馆跑去。这件事引起了文物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他们迅速将这一情况逐级上报。接到汇报后,省博物馆专家陈振裕和陈恒树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