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以情景剧为纽带,共筑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docx
文件大小:16.91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2.05千字
文档摘要

以情景剧为纽带,共筑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剧目:《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参与家庭:张婧溪一家。主要演员:张婧溪、弟弟、张婧溪妈妈。剧情:婧溪写作业时,妈妈满面怒色,“怎么总是拖拖拉拉”。随后,婧溪不耐烦地拒绝了前来向她求教的弟弟……

在凯瑞小学,一场场由父母与孩子共同创作的家庭教育短剧“热播”之后,一个个家教难题也随之成为家长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张婧溪与妈妈的共同讲述下,《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这一短剧也引发了更多家长们的反思:“家长的言行、情绪会影响孩子,就像种子在孩子心田生根发芽。父母温和,孩子就会通情达理;父母乐观,孩子就会积极向上;父母负面情绪多,孩子也会被阴霾笼罩。”

家庭教育小剧场,这是凯瑞小学不断创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一个缩影。

一、搭建亲子互动剧场,让沟通从“对抗”变“合作”

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营造轻松氛围,让家长与孩子在“共演共学”中建立平等对话机制。设计真实家庭剧本,让家长和孩子互换角色扮演。比如:妈妈扮演女儿,再现写作业磨蹭的场景;女儿扮演妈妈,催促赶紧完成作业。通过身份互换,让双方体验对方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二、传递科学教育理念,把理论变成“看得见的操作”

聚焦家庭教育难点,结合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通过剧情设计传递更有效的教育方法。“错误VS正确”双版本演绎,即同一场景演两遍。错误版:家长训斥孩子每天玩手机,触发孩子的逆反情绪;正确版:家长主动和孩子交流、谈心,关注他们的状态和情绪,判断是否需要提供帮助。

三、提升家庭问题解决能力,在“练习场”中加强家庭教育

设置开放式结局剧本,引导家庭成员在现实模拟中实践协商、共情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家庭内部协作机制。

情景:孩子想养宠物,家长担心影响学习。

选项A:直接拒绝→孩子哭闹;

选项B:签订“养宠公约”(如“每天坚持遛狗+保持学习稳定提升”)→解锁共赢结局。

四、构建家校社教育共同体

以项目为纽带,连接学校、社区心理咨询师及家庭教育专家,形成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家庭教育从“个体经验”向“集体智慧”升级。

源于问题,取自生活。拍摄视频的家长也表示自己在拍摄过程中自己也是受益者,拍摄过程中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亲子互动,然后自己拍摄的小视频还能让更多的家长看到并受益,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截至目前,共发布视频81个,制作视频195个,有300余名学生、家长参与拍摄制作,参与面涵盖一至五年级。据不完全统计,区域内至少有3000多个家庭从中受益。我们的作品多次在“张店教体”公众号发布,并在《山东教育报》进行专题报道。

五、小剧场的进阶之路:从线上到线下,拓展育人新空间

随着小剧场影响力不断扩大,凯瑞小学乘势而上,开启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型拓展,进一步深化家庭教育成果。

(一)线下剧场落地生根,沉浸式体验升级

学校计划在校内及教联体成员校设立固定的“家庭教育情景剧展演场地”,定期举办线下展演活动。这些场地将按照小剧场的标准进行布置,配备专业灯光、音响设备,打造沉浸式演出氛围。届时,精选的优秀剧目将登上舞台,面向全校师生、家长以及周边社区居民公开演出。

与线上观看相比,线下展演更具感染力。观众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起伏,演员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能传递出家庭教育的深刻内涵。一场关于亲子阅读的情景剧线下演出中,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让现场观众不禁潸然泪下,深刻认识到亲子阅读时光的珍贵。

(二)互动交流深度拓展,共筑共育智囊团

线下展演不仅有演出,还增设互动交流环节。每场演出结束后,主创家庭将走上舞台,与观众分享创作心得。观众们可以现场提问,就剧中的教育问题、自家遇到的类似困境展开讨论。学校还将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坐镇,现场答疑解惑,提供专业指导。

此外,依托教联体,凯瑞小学将联合各类资源组建“家庭教育情景剧社团”。社团成员涵盖家长、学生、教师以及社区志愿者。他们将围绕新出现的家庭教育热点问题,集体创作新剧目,不断丰富小剧场的剧目储备。在社团活动中,不同背景的成员相互学习、碰撞智慧火花,形成一个强大的家校社共育智囊团,为持续优化家庭教育小剧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家庭教育小剧场不仅是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是家校社协同机制的“润滑剂”。通过情感共鸣、实践参与和成果落地,它能将分散的教育力量凝聚为“共同体”,最终实现“1+1+1>3”的育人效果。它通过情景共鸣消解隔阂,通过角色共演凝聚共识,通过资源共联激活生态。唯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发力,才能为学生成长搭建“全环境”支持网络。

凯瑞小学依托教联体,以家庭教育小剧场为突破口的家校共育实践,正以蓬勃之势点亮学生成长之路。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细作,不断拓展育人边界,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阳光少年奋勇前行,也为区域乃至全省的家校共育工作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