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pdf
文件大小:976.1 KB
总页数:18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1.12万字
文档摘要

v1.0可编辑可修改

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

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

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四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

容词、名词还有数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

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

施行“来”的行为。即“使??来”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

但是可以补出。

例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

v1.0可编辑可修改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

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例3:“止子路宿。”

——“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例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

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

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例5:“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这是《汉书·苏武传》的一句。句子的主语是单于。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

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

例6;又如:

“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

——“饮”本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但是这里的“饮余马”不可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理解,只能是“使余马饮”,

2

v1.0可编辑可修改

即“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饮马”的说法一直保留到今天。

由于古代汉语有句成分经常省略的特点,因此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这就需要阅读理解时加以辨认。

7:《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在“天不能病”句中,“病”不可能是陈述主语“天”的,因为“天”(大自然)无所谓病不病。所以这里的“病”

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即“使??病困”的意思。这从下句“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8;《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烧而走”的“走”为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操”,即可以用火攻的办法迫使曹操的军队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