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华阴老腔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征戏曲论文艺术论文.pdf
文件大小:314.94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4.01千字
文档摘要

华阴老腔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征-戏曲论

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华阴老腔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以其

悠久的历史、激昂的唱腔、洒脱的表演,在我国民族音乐大家庭中占

有重要的地位。老腔是陕西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被称为老腔或

老腔皮影,是一种以陕西秦声声腔体系为基础,融关中皮影、民间音

乐、诗歌、技艺、美术为一体的皮影曲艺形式,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

价值和美学特征。保护和发展华阴老腔,不仅是保护我国优秀民间文

化的需要,也是音乐工作者汲取音乐素养,激发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一、华阴老腔的起源与发展

老腔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影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艺术形式

之一。我国影戏形成于宋武帝时期,至宋代已经较为成熟,史学家顾

颉刚也认为中国影戏发源于陕西,并且自秦汉时期就已经初具雏形。

老腔的由来在当地还有两种流传较广的说法:一是老腔旋律

古朴悲壮,与随后形成的时腔(碗碗腔)相比,具有浓厚的古乐遗风,

因其曲风古老而被称为老腔;二是据传老腔自湖北老河口流传而来,

因发源地老河口而被称为老腔。不论以上说法的真实性如何,老腔已

被公认为我国古代民间音乐艺术的活化石,是中国各类影戏的共同鼻

祖。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泯灭在历史长河

之中,华阴老腔能够流传和保存下来,居住在双泉村的张氏家族功不

可没。据当地张氏族人回忆,明代中期有民间艺人从湖北老河口来到

华阴市泉店镇说唱,本地的张氏大户经常请说唱艺人到家中演出,张

家子弟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逐渐学会并掌握了老腔的旋律特点和表

演形式。在张氏族人的努力下,华阴老腔逐渐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

逐渐形成了以演出华阴老腔为职业的专业班社,并涌现了张坤儿、张

怀英、张小六等着名的表演艺人,在陕西、山西、河南一带流动演出。

上世纪20年代,老腔终于对外流传,影响也逐渐扩大。外族

的张奉军、王振中等人也逐渐成立了自己的班社,并成为当地有名的

老腔艺人。1950年,老腔班社受西安东关药材会之邀,演出二十多

天,在西安影响很大。1956年,华阴老腔在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

观摩会上获得了演唱奖和表演奖,曲目《借赵云》获得二等奖,艺人

张泉生获得荣誉奖。到上世纪80年代末,华阴县仅剩七个班社,从

业人员不足百人,华阴老腔逐渐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近年来,华阴老腔因在荧屏上出色表现,出人意料的重新焕

发出勃勃生机。上世纪末,在电影《活着》《桃花满天红》等影视作

品中,华阴老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2006

年,老腔艺人们在话剧《白鹿原》中的精彩表演,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效应,华阴老腔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9年,华阴

老腔参加女娲杯全国文艺汇演并获得金奖。2012年,作为柏林电影

节参赛影片的《白鹿原》在国内公映,华阴老腔曲目《将令》在片中

的精彩表现,在华夏大地再一次引发了老腔热,华阴老腔再次成为了

万众瞩目的焦点。

二、华阴老腔的艺术特点

(一)生活气息浓郁的原生态演出形式

原生态是华阴老腔最大的艺术特点。在陕西,最能体现秦人

性格的皮影唱腔,那要数华阴的老腔了。很多时候,艺人们与其说在

演唱,不如说是将唱词吼出来。华阴老腔因其浓厚的原生态唱腔,也

被中外观众亲切地称为东方摇滚。在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剧种中,华

阴老腔在选材、旋律、唱腔、服装、道具等方面,都更贴近群众生产

生活。例如,老腔演出时,演员们并不刻意化妆,也没有复杂的表演

服饰。在演出动作上,老腔艺人们也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有的坐在

长凳、矮凳上,有的斜靠在柱子、墙壁上,甚至蹲在舞台上或者席地

而坐。女艺人们在舞台上也常常手持纺锤模仿纺线织布,或者手拿鞋

底模仿穿针引线,这种与日常生活高度统一的演出形式,在我国地方

戏曲中是非常罕见的。生活气息浓厚的原生态风格,恰恰是华阴老腔

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风格独特的伴奏音乐构成

音乐的本源性是华阴老腔的另一个显着特点。华阴老腔的主

要伴奏乐器有牛皮弦月琴、丝弦板胡、大号、马号、枣木拍板、手锣、

撂锣、马锣、勾锣、板鼓、暴鼓、堂鼓、大锣、梆子、铃铃等。值得

注意的是,老腔艺人们从不使用唢呐进行伴奏,对打击乐器较为重视

和偏爱。在音乐结构方面,老腔伴奏音乐偏好使用重叠乐句,戏剧效

果浓烈。艺人们拍打枣木拍板,模仿战马嘶鸣吹响马号,听众仿佛置

身于铁马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