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方法体系.pptx
文件大小:3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4.61千字
文档摘要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方法体系

CATALOGUE目?录01管理机制构建02信息化支撑建设03宣传引导策略04精准服务保障05协同治理模式06长效评估优化

01PART管理机制构建

网格化动态管理机制科学划分网格单元闭环处置流程智能数据采集系统以300-500户为基准划分基础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实现一格一员全覆盖。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标注流动人口聚集区,建立红黄蓝三色动态预警机制,对高密度区域实施重点巡查。部署移动端网格通APP,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实时采集更新。整合公安一标三实、社保参保等8类政务数据,构建动态人口数据库,确保信息鲜活度保持在95%以上。建立发现-上报-分流-处置-反馈五步闭环机制,对网格内流动人口涉及的治安、计生、就业等12类事项实行分类处置,平均问题解决周期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

双向信息核查制度线上自主申报平台开发流动人口服务微信小程序,支持房东、企业HR、流动人员三类主体自主申报。配套建立申报积分奖励制度,对及时准确申报者给予社区服务优先权等正向激励。线下精准核验机制跨部门数据比对组建由社区民警、网格员、物业构成的1+1+N核查小组,对申报信息实施三日必核制度。重点核查建筑工地、群租房等复杂场所,建立一户一档电子台账,实现信息准确率达98%。每月与公安、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数据交叉验证,通过社保缴纳、营业执照等6类政务数据反向核验居住信息,及时发现并修正异常数据条目。123

实行街道干部包社区、社区委员包网格、网格员包楼栋的三级包干,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干部绩效考核,权重占比不低于20%。建立周通报、月评比制度,对连续落后的责任主体实施约谈。属地责任包干体系三级责任捆绑制度推行《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书》与《消防安全承诺书》同步签订制度,明确房东信息申报、隐患整改等5项主体责任。对履责不力者纳入征信记录,累计3次违规取消房屋租赁备案资格。房东管理双签双责要求用工单位建立入职即登记制度,配备专职协管员。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未履行管理义务的企业实施招投标资格限制等联合惩戒措施。企业用工连带责任

02PART信息化支撑建设

数据颗粒度分级:身份证号/户籍地实现精准溯源,职业类型/学历支撑精细化服务,居住方式反映城市住房需求结构。动态管理逻辑:流入日期+预期居留时长构建流动周期模型,暂住证变更记录追踪人口迁移路径。多维度交叉验证:职业类型与特殊技能登记可识别高危行业从业者(如危化品保管员),结合居住地址实现风险预警。服务资源配置:教育程度数据辅助规划职业技能培训,流动区域统计优化跨区域交通基建投入。安全防控设计:特殊职业登记(开锁/制爆技术)结合公安系统黑名单,构建重点人员筛查机制。信息类别登记内容示例管理用途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户籍地身份核验、数据溯源居住信息现住址详址、居住方式(租赁/自购)、流入日期网格化管理、资源调配就业状况工作单位、职业类型(经商/务农/技术工种)就业服务、行业监管教育程度学历层次(小学至博士)、特殊技能(焊接/IT等)人才政策制定流动特征预期居留时长、流动区域(跨省/市内)、暂住证变更记录人口流动趋势分析流动人口数据库完善

智能预警平台开发异常行为识别模型整合公安、人社、卫健等12类数据源,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预警模型,对群租超员、长期无业滞留等7类高风险场景实现72小时内自动预警,响应效率提升60%。多终端协同处置开发PC端指挥大屏与移动端处置APP联动系统,实现预警事件自动派单、处置过程可视化追踪、结果闭环反馈,平均处置时长缩短至48小时。趋势预测功能运用时空大数据分析技术,预判节假日返乡潮、用工旺季等周期性人口流动趋势,提前调配管理资源,2023年试点区域应急事件发生率下降45%。

跨部门数据互通机制制定《流动人口数据共享技术规范》,统一21项核心数据字段标准,打通公安、民政、教育等8个部门业务系统,日均数据交换量超10万条。标准化接口协议区块链存证应用联合研判会商制度在租房合同备案、子女入学资格核验等关键场景应用区块链技术,确保跨部门数据调取过程可追溯,2023年累计减少重复证明材料提交12万份。建立由政法委牵头的月度数据联席会议,针对流动人口犯罪率、随迁子女辍学率等6项核心指标开展多维度分析,形成综合治理方案并纳入绩效考核。

03PART宣传引导策略

定向信息投放建立两微一抖(微信、微博、抖音)政策宣传矩阵,制作方言版、图文版、短视频版等多形态宣传内容。例如昆明官渡区制作的老张办证记系列情景剧,单期播放量突破50万次。新媒体矩阵传播政企联合培训联合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2024年已组织建筑工地、餐饮企业等专场培训28场,覆盖用工单位负责人2300余人次,同步建立培训档案跟踪落实效果。通过大数据分析流动人口聚集区域和行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