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合同管理
一、合同签订管理
1.资质审查
-在签订建设工程合同前,对参与项目的各方主体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包括发包方的资金实力、项目审批文件等,以及承包方的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确保各方具备相应的履约能力和合法经营资格。
-审查承包方项目经理及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证书,保证其具备与项目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的专业能力。
2.合同条款拟定与审核
-合同条款应明确、详细且合法,涵盖工程范围、工期、质量标准、合同价款、支付方式、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核心内容。
-对于涉及工程变更、不可抗力、索赔等特殊情况的条款,要进行细致的设定,明确处理流程和责任划分。
-合同文本拟定后,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审核,包括法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造价师等,从不同专业角度审查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出现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表述。
二、合同执行管理
1.进度管理
-承包方应根据合同约定的工期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并报发包方和监理方审核。进度计划应合理安排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和资源配置。
-建立有效的进度跟踪机制,定期召开工程进度协调会,各方及时沟通工程进展情况,解决影响进度的问题。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合理原因导致工期延误,承包方应及时提出书面报告,按合同约定的程序办理工期顺延手续。
-发包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提供施工所需的场地、图纸、资金等条件,避免因自身原因造成工程延误。
2.质量管理
-承包方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质量标准、设计文件以及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组织施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监理方应履行质量监督职责,对关键工序、隐蔽工程等进行旁站监理,对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检验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对工程质量不符合标准的部分,发包方有权要求承包方进行整改,直至达到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整改费用由责任方承担,如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损失,责任方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3.成本管理
-发包方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支付方式和时间,及时向承包方支付工程款项。在支付过程中,严格审核工程进度、质量等情况,确保付款金额与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相符。
-承包方应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合理安排资源,优化施工方案,降低工程成本。对于工程变更导致的费用增减,应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审核和确认。
-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对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完成。
三、合同变更与索赔管理
1.合同变更管理
-工程实施过程中,如因设计变更、发包方要求调整等原因需要变更合同内容,应由提出变更的一方及时书面通知对方,并提供详细的变更说明和相关资料。
-变更申请经双方协商一致后,签订书面的变更协议,明确变更的内容、对工期和造价的影响等。变更协议作为原合同的补充文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涉及重大变更的,应重新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并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
2.索赔管理
-索赔事件发生后,索赔方应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向对方发出索赔意向通知,并提交索赔报告,详细说明索赔的原因、依据、金额和工期索赔要求等。
-被索赔方应在收到索赔报告后,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进行审核和答复。如对索赔内容有异议,应及时与索赔方进行协商沟通。
-双方应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处理索赔事项,如协商不成,可按照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方式进行处理,如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
四、合同风险管理
1.风险识别与评估
-对建设工程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包括政策法规风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
2.风险应对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对于高风险因素,应采取重点监控、转移风险(如购买工程保险)、制定应急预案等措施;对于中风险因素,可通过加强合同管理、优化施工方案等方式进行防范和控制;对于低风险因素,可进行常规管理和监控。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事件,降低风险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
五、合同档案管理
1.档案收集
-明确合同档案收集的范围,包括合同文本、招投标文件、往来函件、会议纪要、工程变更文件、验收报告、支付凭证等与合同执行相关的各类文件资料。
-建立有效的文件收集渠道,要求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及时将各自工作中产生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