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集团的制度体系建设
执笔人:夏凌云
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体系是指假设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泛指肯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依据肯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企业的制度体系是指为了让企业正常运营进展而制定的各种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的一个有机整合体。
在当前市场深化改革的形势下,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加强治理制度体系建设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国有企业集团而言,制度体系建设无论是对于母子公司管控,还是母、子公司单体持续进展,都有极重要的作用。如何在企业制度体系的建设中融入治理者的理念、才智,如何通过制度体系建设,有效配置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促进集团公司目标实现;如何使子公司在集团统一指挥下,抓而不死、放而不乱,百花齐放,是多数国有企业集团公司面临的难题。
一、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制度体系建设进呈现状
为了更清楚直观的描述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本文先按企业治理制度建设在企业进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将企业制度体系建设进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进展历程指出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制度体系建设的。
第一阶段建立初期——“应急期”。这个阶段主要呈现的治理现状是消灭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也可以称之为阅历治理,即“人治”。这个阶段下的企业不是完全没有制度,但主要是靠阅历和习惯发挥着治理作用。
其次阶段成长期——“标准期”。这个阶段的企业在治理制度体系建设上主要是完善与治理相关的各种制度,并培训实施。但是这个阶段员工对制度执行的自觉性缺乏,治理层对制度贯彻的监控
不力,建立起来的治理制度体系还未能在企业运营中进展固化。第三阶段稳定期——“固化期”。这个阶段的企业进入一个发
展较为平稳的时期,企业为了将已成熟的治理制度体系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进展固化并提高治理效率,主要承受现代IT技术建立信息系统,用以解决制度执行、贯彻中的缺乏,同时将企业的制度固化成员工的习惯。
第四阶段成熟期——“文化期”。这个阶段随着企业的不断进展逐步形成了自有的企业文化并根植每位员工的心中。“文化期”的企业,仍旧存在制度治理,只是不再反复强调制度的强制作用,制度治理正逐步升华,遵守制度也成为一种根本的企业文化。
图1:企业制度体系建设进展阶段
二、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制度体系的建设
在我国国有企业由“标准期”向“固化期”进展的过程中,探讨如何构建一套既具有国际竞争力,又符合企业实际状况、具备可操作性的企业制度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国有企业集团制度体系建设需要考虑的五个关键要素
国有企业集团的制度体系产生于企业具有共性化的环境和自身特点,带有猛烈的企业共性特征。而共性则提炼于企业运营的五
个关键要素,即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战略目标及措施、管控模式及组织环境、业务及治理流程和岗位职责标准。
图2: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五个要素
这五个要素相互依存、不行分割,企业的战略形成于对其内外部环境的客观分析和推断根底之上,战略目标是对其经营治理活动的最高指引;企业的管控模式是落实战略目标的治理根底,而组织构造则是管控模式在组织方面的表达,管控模式和组织构造打算了企业集团与下属子公司的职责界面和权限划分,是业务和治理流程形成的依据;业务和治理流程是企业管控模式实现和组织构造运转的必要手段,为明确、标准岗位职责供给了划分标准;岗位职责的标准为业务及治理流程的顺当运行供给了保障,也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直接反映。
国有企业集团的制度体系必需建立在五个要素组成的框架根底之上。制度体系本身必需和企业的战略实现完善的匹配,同时有合理的组织构造作为支撑,在明确部门以及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去制定或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治理流程,进而形成企业的制度体系。只有通过逐步深入分析各相关要素,才能确保制定出的制度体系是打上企业烙印,科学的、合规的、高效的并且是可执行的。
关键要素一:内外部环境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生存在真空的环境中,制度是企业的法,这个法可以说是“小法”,是微观层面的法,而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国家地区、行业、资本市场等的运行规章,我们可以称之为“大法”。企业的“小法”必需建立在“大法”的框架之下,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三个。一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二是社会的道德习俗和文化,三是治理规章对企业的要求。企业制度在标准个人行为时仅限于个人的企业组织方面,它必需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传统、习俗的制约。也就是企业的制度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并敬重社会的传统、习俗。同时,对于以不同的合约方式形成的企业,企业的治理制度也要受企业治理构造的限制。
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三个。一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