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布展服务方案
展位与展区划分管理
展区总体布局
分类模块
内容要素
具体规划说明
①总体规划原则
空间利用策略
1.依托展馆结构,合理划分“展示区+配套区+流通区”;
2.实行动静分离、功能集中、流线顺畅原则;
3.结合观众高频停留区域设置休息与互动配套。
区域组织逻辑
1.中轴对称布局,主通道宽度不小于6米,辅通道不小于3米;
2.重点展示企业安排于核心区、转角区、入口区;
3.避免展位遮挡、死角、反向布展等问题。
②分区结构设计
展区结构划分
全场划分为五大功能展区:
①品牌展示区:展示区域龙头及重点企业形象;
②产业对接区:安排技术交流与招商洽谈;
③互动体验区:设置沉浸式体验及观众打卡点;
④公共服务区:服务台、医疗点、安检通道等集中设置;
⑤后勤保障区:物资仓储、施工维修、人员备勤区。
展区面积比例建议
参考比例如下:
①展示区:约70%;
②互动区:约10%;
③配套服务区:约10%;
④后勤与通道区:约10%;
(实际以展馆结构与主办方需求为准调整)
③功能联动规划
展区逻辑关系
1.展区依照产业链上下游逻辑进行联动布置,增强展品关联性;
2.展区间设置过渡缓冲区,避免观众密集碰撞;
3.互动区与品牌区相邻布置,提升观众停留时长。
展位分类与功能配置
分类模块
内容要素
具体规划说明
①展位类型划分
标准展位
1.规格统一为3m×3m,配置基础展示结构(含楣板、桌椅、电源、照明等);
2.适用于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参展;
3.可设置连排展位提升组合展示灵活度。
特装展位
1.面积30㎡以上不设结构限制,企业自定义设计搭建;
2.适用于重点企业、品牌企业个性化形象展示;
3.需符合安全环保、限高限重等搭建管理规范。
互动展示展位
1.规划为开放式结构,便于观众参与互动、试用、打卡;
2.面积根据场地条件定制(6㎡~20㎡不等);
3.配置互动装置、电源网络接口、视听设备等。
②功能配置内容
基础配置
1.所有展位配置电源接口1个、照明2盏、基础围板、企业楣板1块;
2.展商登记后可定制名称字体与LOGO颜色;
3.展位内提供清洁、保安等公共服务保障。
增值配置服务
提供以下定制化服务:
①高清电视屏租赁
②WiFi独立信号覆盖
③额外储物空间或展示柜
④翻译/讲解支持
⑤品牌广告位加挂服务
特装审批与监管机制
1.所有特装展位需在展前20天完成搭建方案报审;
2.审核内容涵盖结构稳固性、防火材料、电气布线、环保标准等;
3.展前进行第三方结构检测并出具合格报告。
③适配性建议
展位与展区匹配建议
1.品牌展示区优先安排特装展位,体现品牌形象;
2.产业区以标准展位为主,便于集中呈现技术方案;
3.互动区设置定制展位与开放展示台,激发观众参与热情。
人流动线与疏导设计
分类模块
内容要素
具体规划说明
①主通道设计
主动线组织
1.设置“十字+环形”动线结构,主通道宽度不少于6米;
2.主动线贯穿核心展区、互动区及休息区,确保高频互动区布设在流量交汇处;
3.主通道两侧设置重点品牌与人气展位。
辅助通道布局
1.辅通道宽度不小于3米,连接各功能区、出入口与服务设施;
2.通道设置导向标识与疏导提示,避免观众迷失;
3.辅通道两端设置休息点与咨询
②疏导策略
高峰分流机制
1.展期第一日及每日上午为高峰时段,设置分批入场机制;
2.高流量展区实行单向通行导引,避免对冲拥堵;b
3.配备人流疏导员与实时监控系统,动态调节客流分布。
节点管理与应急疏散
1.展馆内部设置疏散通道及应急出口标识,距离任一点不超过30米;
3.场馆内不少于4个应急疏散引导图张贴点。
③流线优化建议
不同观众流线规划
1.专业观众与普通观众设置不同参观入口与通行路径,减少干扰;
3.家庭观众动线引导至互动区与体验区集中分布。
展区出入口与关键节点设置
分类模块
内容要素
具体规划说明
①出入口设置
观众主入口布设
1.设置2~3处观众主入口,靠近停车区、交通枢纽或主干道出口;
2.每个入口设置门禁安检系统、实名登记闸机、热力感应监控等;
3.主入口外设引导标识、等候区与志愿者接引点。
参展商及物资出入口
1.独立设置展商通道与物资通道,避免与观众交叉流线;
2.物资入口设置装卸区与车辆临时停靠区,实施统一调度;
3.出入口布设地标系统、通行证识别装置。
应急疏散出口
展馆内外应急疏散出口数量不少于4个,分布于馆体四角或通道末端;
2.出口通向空旷集结区域,不设置障碍物;
3.设置荧光疏散标识、疏散图与广播系统。
②关键节点配置
人流交汇控制点
1.在主通道交汇处布设宽通道与缓冲区,设置人流单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