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素材摘抄本:6月时事素材(上).docx
文件大小:21.6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5.35千字
文档摘要

“苏超”火爆全网,在体育精神中诠释对抗与共赢

新闻概述:

“友谊第一,比赛第十四!”近日,被球迷称为“苏超”的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引发了全网关注。“苏超”由江苏省体育局与江苏省各设区政府联合主办,13支队伍既有职业球员,也有个体工商户、大学生和高中生业余球员,主打“你行你上”。尽管与职业球队相比差距明显,但依然在激烈对抗中赛出了最高水平。网络上对于江苏省有“散装大省”的调侃,但通过“苏超”,各地交流愈发紧密,更让游客有机会体验13个城市的不同风情。

(新闻来源:央视新闻)

观点:

江苏各地市经济实力均衡且强大,这为江苏各地“合理”孕育了所谓“谁也不服谁”的竞争基因。在足球赛场上,这种竞争延伸为一个个充满戏剧性的文化符号。比如苏州与南京的“宿命之战”、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争霸”……就把城市间曾经出现过的竞争和“较劲”转化为具有较强传播价值的“地域剧本杀”,让一场全民体育文化盛宴变得可亲可感、幽默可爱。

——新华每日电讯

他们可能是体育老师、学生、快递员、厨师等等,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上职业足球这条道路,却在生活中继续着自己的足球梦想。一次抢断、一次射门、一次回防,震耳欲聋的欢呼喝彩声,让他们找到了足球的价值与快乐,成就了个人梦想与城市荣誉的双向奔赴。

——人民网评

体育,不只有世界级舞台,它让每个人都能在拼搏与坚持中找到自己的赛场。

——央视频

评论:

职业球员与业余球员一起踏上绿茵,中学生与个体户共同追逐足球,“苏超”的哨声已经超越胜负的较量。足球场如同一块巨大的拼图,能够容纳十三座城市各自的棱角,自然也能够消弭不同身份之间的界限。当地域、职业等标签被一一拆除,人们看到的是真正的体育精神,能够点燃被生活琐屑所掩埋的光亮,使无数种方言汇合成助威的声浪。步履间丈量的何止是球场的长度与宽度,更是心与心之间握手言和的里程。

02

“非洲学生”到袁隆平院士墓前献上稻米,愿“稻下乘凉”的梦想随风播种

新闻概述:

6月11日,来自冈比亚的农民穆萨将自己农场今年产的新米恭敬地放在袁隆平院士墓前。长期以来,冈比亚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大米主要依赖进口。2018年,原本在美国工作的穆萨因父亲去世,回到非洲家乡接手农场,第一年几乎颗粒无收。好在来自隆平高科的专家团队来到冈比亚,亲身示范如何耕种,穆萨也因此成为了向他们学习杂交水稻技术的“非洲徒弟”。

穆萨的农场在5年间从3公顷扩大到100公顷,服务周边农户面积2000公顷。他此次来到中国,除了亲自悼念袁隆平院士以外,还将参加6月12日至15日举办的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学习更多先进经验。

(新闻来源:央视新闻)

观点:

穆萨:袁老师用英语反复叮嘱我的那句“种田要脚踏实地,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他讲过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在我们那里变成现实。

——央视新闻

回望中非守望相助的来时路,扎根非洲的不仅有杂交水稻,还有中非人民的深厚情谊。从援建坦赞铁路,到“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从世纪之交中非合作论坛扬帆起航,到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与“十大伙伴行动”为中非人民谋求福祉。中非携手创造了南南合作的典范,谱写了一段又一段双向奔赴的佳话。

——国际商报

一粒稻米,万里情长。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评论:

油画当然不能够描绘水稻蓬勃生长的姿态,语言也不能——穆萨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才会亲身来到袁隆平院士的墓前吊唁。而不远万里前往非洲“授之以渔”的专家,则带去了我们民族更为贵重的礼物:天下大同的心愿与“稻下乘凉”的理想。真正的技术援助不是俯视的施舍,而是平等的握手。你在我的土地播下稻种,我在你的殿堂献上希望。

03

相信光、追逐光、点燃光,29岁青年先锋诠释科研精神

新闻概述:

近期,新时代青年先锋翟文延的事迹引发广泛关注。今年3月,四川成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成功点燃,标志着我国核聚变技术水平跻身国际第一方阵,其核心研发者就是年仅29岁的翟文延。翟文延目前是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的在读博士生,担任“你相信光吗”青年突击队队长。凭借自主研发的多色仪、离散采集等技术,他带领青年突击队攻克了信号弱、干扰强等核心技术难题,为我国首次燃烧等离子体实验奠定了关键基础。“情绪稳定”是翟文延的特质之一,中国环流三号刚获得成功,他已经带领团队奔赴下一场实验。

(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观点:

翟文延:我们不仅是追逐光的人,更要成为创造光的人。只要心怀理想、脚踏实地,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地球上点亮属于自己的“太阳”。

——共青团中央

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从科研新手到青年突击队队长,翟文延用“再坚持一下”的韧性和“再精确一点”的钻研书写了当代青年的奋斗答卷。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也见证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践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责任担当。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