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说明.PDF
文件大小:295.24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3.46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说明

一、线上一流课程

(一)认定数量与范围

1.本次拟认定1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2.申报课程须具有可追溯的学生在线学习记录。为推动

课程持续完善、提升质量,确保每期课程有修改完善时间和

完整的教学周期,申报课程第一期上线开课时间不得晚于

2023年7月31日。

3.申报课程开设平台为境外平台的,须先在国内公开课

程平台完成至少一期教学活动。在爱课程国际平台及学堂在

线国际版上的课程,与国内平台上的同一课程相比,除语种

不同外,内容和形式有较大差异的,可以单独申报。已经被

认定为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的,更换开课平台后不再参加认

定。

4.不具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特征的课程,如视频公开

课和资源共享课,仅对本校或少数高校学生开放的小规模专

属在线课程(SPOC)和应用于非全日制学生的网络教育课

程,以及无完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在线课程等,不在认

定范围。

(二)申报条件

1.课程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特征:开放、共享,

有必要的教学支持服务。课程构建体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

深度融合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模式,课程知识体系科学,

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方式合理,适合在线学习和混合式教学

应用。课程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往年认定的同类课程有明显差

别。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

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

2.通过课程平台,课程提供在线测验、作业、考试、答

疑、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学团队及时开展在线指导与测评,

按时评定成绩。各项教学活动完整、有效,按计划实施。学

习者在线学习响应度高,师生互动充分,能有效促进师生之

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自主式与协作式学

习。

3.在高校和社会学习者中共享范围广,应用模式多样,

应用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示范引领性强。

4.课程平台须按照《中国互联网管理条例》等规定,完

成有关的备案和审批手续,须至少获得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

护二级认证。平台运行安全稳定畅通,课程在线教学支持服

务高效。同时,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配备专

业人员进行课程审查、教学服务管理和安全保障,确保上线

课程内容和制作技术规范,适合网络传播。

(三)相关联系方式

工作网联系电话:010

二、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社会实

践一流课程

(一)认定数量

本次拟认定4300门左右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

式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三类课程不分别设推荐限

额,名额可以打通使用。前两批未使用完的推荐名额可以继

续使用并已计算在内。

(二)申报条件

1.申报课程须满足《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

施意见》(教高〔〕号)文件要求的推荐条件。课程

20198

申报信息应与学校教务系统保持一致。

2.线下课程相比传统面授课程应在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

上与时俱进,强调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鼓励线下课程

充分运用智慧教室、智慧高教平台以及线上优质资源开展教

学改革。

3.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应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

(SPOC)等线上优质资源,合理分配线上线下学时,并结

合实际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应具有可追溯的学生在线学

习记录。学校应有政策的支持,并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保障和

体现。

4.社会实践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非实

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

以上学时深入基层。鼓励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

生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要不断

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认识社会、研究

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相关联系方式

工作网联系电话:010

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一)认定数量

本次拟认定500门左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本

次推荐课程不限专业。

(二)申报条件

1.应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