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动物考古学教改实.PDF
文件大小:664.92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6.67千字
文档摘要

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动物考古学”教改实践报告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董宁宁

动物考古学是通过鉴定和分析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去认识古代存在的

动物种类、自然环境、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学科,可以为解决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

重大课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动物考古学在复旦大学是首

次开设,本课程通过介绍动物考古学的发展简史、理论方法等基础性知识,构建

学生的理论体系,同时也聚焦狩猎采集、动物驯化、人地关系、文明进程等重大

命题、全球问题,兼顾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国际性,可以说是强化复旦科技考古

教学的全面性、系统性的重要部份。因此,本课程如何适应“四新”建设下的教

学创新需要、如何“以学为中心”培养新时代考古学发展所需的全面型、科技型

考古人才、如何在教授专业知识技能之余做到思政育人,这些都是本课程在教学

过程中需要不断摸索的方向。

笔者自2017年执鞭以来,教学经验尚浅。2021年有幸参加了教发中心组织

的第17期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班,系统地学习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

课程设计中“一致性构建”的原则。因此,重新审视现有课程的教学安排、反思

自己的教学方式后,笔者意识到了“动物考古学”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教

发中心和多位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动物考古学”开始了教改尝试。经过了一

年的优化和完善,目前本课程完成了初步的教改目标,笔者在此总结了本项目的

的改革初衷、实施过程、初步成效和下一步改进计划,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项目背景

1.1课程基本情况

“动物考古学”是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2018年首次开设,旨在配合复旦

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成立,弥补复旦已有考古学设计中尚未覆盖到的全新内容,

并和已有的“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学”“科技考古导论”等课程呼应,从不同角

度完善考古学教学体系,体现新文科布局下的多学科交叉优势。

自2018年开设以来,本课程每年选修的人数在10-20人不等,选课学生年

级以高年级为多,外专业选课的人数也有一定增加(图1)。课程开设的前两年

吸引了较多四年级学生,充分说明了动物考古学这一新颖学科的吸引力。这两年

选课人数的回落,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课程遇到了瓶颈。

图1历年选课学生年级、专业统计

“动物考古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基础理论、专题讲授和实践,由笔者主导、

一位特聘教授和多位专家联合授课。除了课堂教学,还有科技考古研究院的多个

实验室、我校与其他文博机构合作的考古项目发掘现场、博物馆等提供现场教学

的场地。

从教学成效看,本课程评教的平均得分为91.2,高出院系平均得分86.8。

选修本课程后,对动物考古发生兴趣,并选择以动物考古作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

文方向的学生共计6人次,并有3名学生分别考取了动物考古方向的硕士和博士

研究生。为响应“2+X”的教学改革要求,本课程于2022年春季学期已开设了4

学分的荣誉课程,目前,荣誉课程正在不断完善之中。

1.2主要教学问题

“动物考古学”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原始设计更注重讲授清晰专业知识

从而帮助学生铺垫知识背景、构建知识框架。然而这一传统的讲授模式尚未达到

预期效果,因此,课程主要存在的教学问题是如何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

为中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实

验室实践加深学生对动物解剖学知识的了解,争取做到掌握动物骨骼鉴定方法、

熟悉动物考古研究中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准则和方法、能够提取动物遗存的基

本信息,尝试对动物遗存在考古学框架中进行阐释。

原有的教学大纲仅安排了4-6课时的实验室实践。但骨骼鉴定有一定难度,

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单纯依靠传统的讲授式记忆学习,无法将这实践吸收和消

化,并应用在实践中。同时,鉴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应用情境不多,

致使学生难以通过身边实例促进理解和加强应用。有鉴于此,原有课程中的实践

环节形同虚设,远未达到预期效果。

其二,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无法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中得到满足。作为文博

系专业课程,“动物考古学”设计的初衷一方面是满足对该领域有深入学习要求

的考古学背景学生的进阶培养,另一方面,也旨在使有相关学科专业学习要求的

学生(如博物馆学专业)具备一定的考古学常识。可见,不同学生群体中学习目

标的差异使得平衡好授课的深度和广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