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一节态度与管理态度的概述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及相关理论态度与组织管理第2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态度的概念什么是态度?——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判断的心理倾向态度的结构:?认知——指对某种事物与对象的看法、评价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情感——指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意向——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第3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心理成分的相互关系认知成分事实信念观点知觉理解情感成分评价情感情绪行为倾向意向倾向偏好外显行为刺激态度反应以上三个心理因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第4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及相关理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概述影响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过程态度转变理论第5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概述人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习得形成的,是社会化进程的结果态度转变是指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过程。方向和强度是态度转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两个指标:?非一致性转变:态度方向性的转变(质的变化)?一致性转变:态度强度的变化(量的变化)第6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影响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人所属团体对态度形成的影响态度体系特征因素的影响个性特点对态度的影响第7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过程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转变的。态度的形成和转变不是瞬间完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凯尔曼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期待有利于态度的改变为基础,提出态度改变过程有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内化第8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态度转变理论凯尔曼的改变态度三程序论海德的平衡理论Bem自我觉知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沟通改变态度的理论第9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凯尔曼的改变态度三程序论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kelmen)1961年提出服从认同内化?服从: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和避免惩罚而采取表面服从。?认同: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内化: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稳定)第10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海德的平衡理论心理学家Heider认为,人们在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他从日常心理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推论提出O-P-X图式,并认为个体将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OPX-+-OPX+++OPX+--OPX--+平衡结构OPX++-OPX+-+OPX-++OPX---不平衡结构第11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Bem的自我觉知理论理论基础:人们擅长于为过去的行为寻找合理化的解释,而不擅长去从事已有良好理由的行为。是一种“行为-态度”理论模式,提出行为是先在的决定者认为在有了事实之后,“态度”是用来使自己过去行为合理化,而不是用来指引未来行为第12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心理学家Festinger认为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人的认知元素是无穷无尽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协调、不相关、不协调。?一般说来,人们很难将认知中各种元素统一和协调起来。不协调有程度上的差别,可表示如下:?认知不协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具有动机作用,会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它。其方法主要有:?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于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态。不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X认知项目的重要性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X认知项目的重要性认知不协调程度=第13页,共2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勒温发现,个体态度的改变同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性质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主动参与群体活动的人的态度转变明显,速度较快;被动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