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地理学问点归纳:海底地形学问点汇总
南海海底地形
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围绕,为西太平洋的一局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渐渐改称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黄、东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陆四周深度较浅外,中部和东部水深大都在2025米以上。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又有较陡的大陆坡和宽广的深海盆地。海底地势西北高,东部和中部低。海盆四周边缘分布着大陆架;大陆架以外为阶梯状下降的大陆坡,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即为分布在大陆坡山脊上的礁岛;在大陆坡的终止处进入南海深海盆地。在南海东部,从我国台湾岛至吕宋、巴拉皇岛等地,消灭一系列岛弧和海槽(沟)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陆架格外宽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其中,南部大陆架宽度最宽,北部次之,西部和东部狭窄。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大致为中国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以南的华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底坡度平均为3′40″。陆架宽190~280公里,一般超过250公里。北部湾为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海,平均水深40米左右,全属大陆架。该湾地形与渤海颇为相像,北部和西部较浅(20~40米),中部和东南部较深(50~60米)。该湾海底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深处在海南岛西南近海,达90多米。南海西部越南沿海大陆架较窄,南北两端宽约50公里,中间仅20公里;坡度较大。南海东部均为岛架,台湾岛至吕宋岛一
带岛架很窄,仅5~10公里,坡度达50′~1°40′。巴拉望四周岛架宽30~60公里,坡度一般为17′。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大陆架为巽他陆架的一局部,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宽度超过300公里。南海西部和东部陆架是以侵蚀为主的侵蚀—积存型陆架,而南部和北部的大陆架则为积存型陆架。
南海的大陆坡分布在水深150~3600米之间,呈阶梯状下降,大致从150米开头,海底坡度明显地渐渐变陡,由平坦的大陆架变为陡坡,并隔以深沟。约在1000~1800米深处,地形转缓,成为断续相连的平坦面,宽达数百公里。在平坦面的外侧,又是个急陡坡,至3600米四周大陆坡终止,到达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陆坡围围着海盆四周可分为4个区:北陆坡、西坡阶地、南陆坡和东陆坡。
北陆坡约位于中国台湾以南至珠江口大陆架的外缘。陆坡上为波状起伏的平原,并有隆起的暗礁。在东沙群岛四周水深增至1000~2025米,地势向南凸出。
西坡阶地又叫海南岛南部大陆坡,宽达300海里,位于珠江口外的深海凹地和越南南部陆坡之间,水深1000~1500米处。它具有显著的阶梯状,坡度较大(5~10°),等深线密集,呈南北向分布。西沙和中沙群岛就分布在西坡阶地上。西坡阶地上有很多水下峡谷,把阶梯状的陆坡分割为很多地块。西坡阶地的坡麓有一狭长拗陷,深5567米,为目前南海的最深处。
东海海底地形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疆。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疆,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东海的海底地形
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东海大陆架特别发育,最大宽度达64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阔的陆架之一。大陆架面积约占整个海区的66%,北宽南窄。海底地势向东南缓倾,平均坡度1′17″。平均水深72米,大局部海疆水深60~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140米处。东海大陆架又可以50~60米水深分为东、西两局部:西部岛屿众多,水下地形简单,坡度稍陡;东部开阔平缓,只在其东南边缘处有些水下高地,中国钓鱼岛等岛屿便位于其上。东海大陆架上延展着长江的沉溺河谷,它从长江口向东南方向延长,穿过大陆坡,进入冲绳海槽。
沿东海大陆架外缘分布的大陆坡呈东北—西南向延长,向东南方向成弧带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33%。地形陡峻,坡度3~10°。陆坡主体为冲绳海槽,是一个深水槽,形似月,向东南方向凸出。海槽南深北浅:北部水深600~800米,坡度较小;南部水深2025~2500米,坡度也大,最大深度2717米。海槽在剖面上呈“U”字形,谷底平缓,两侧斜坡陡峭,西坡约3°,东坡可达10°。冲绳海槽以东,为露出海面的琉球群岛、九州及各岛屿在水下的岛架。岛架宽度狭窄,九州处为30~50海里,琉球群岛四周为2~20海里。岛架地形简单,沙滩、岩滩众多。琉球群岛是西太平洋边缘岛孤的一局部,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