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风景谈》文本细读.pptx
文件大小:9.05 MB
总页数:2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5
总字数:约4.77千字
文档摘要

《风景谈》文本细读

目录CONTENTS优美诗意与荒凉贫瘠的反差风景描绘与人物议论的反差物欲之人与精神偶像的反差总结与展望

优美诗意与荒凉贫瘠的反差01

地域模糊与地点隐秘抽象地理概念茅盾在《风景谈》中运用黄土、高原、北国、石洞等抽象地理概念,构建了一系列既具模糊性又富含深意的地点指代。地点模糊性这些地点指代不仅模糊了城市方位,更在无形中隐藏了作者的真实意图,如黄土高原与北国等,均成为模糊而泛指的地理标识。隐藏意图通过模糊地点,作者巧妙隐藏了自身意图,然而,文中对风景的细腻描绘却如蛛丝马迹,引领读者探寻地点真相,与作者心照不宣。微妙平衡出色的语言表达并非直抒胸臆,亦非深奥难解,而是在似说非说、欲说还休中,引发读者思考与探索,达成微妙的平衡。

革命圣地延安的指代政治属性文章中提及的抽象地点,如黄土、高原、北国、石洞,均蕴含深厚的政治意义,它们同属中共领导的北方抗日根据地,拥有共同的政治属性。地理空间借代同一政治归属的地理空间之间,存在着借代关系,这意味着它们在表意上可以相互替代,共同指向同一焦点——陕西延安。延安指向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拥有高原地貌和丰富的石洞资源,因此,文中对黄土高原、北国、石洞、黄土的描绘,实则是对延安的特指。潜在意义作者借助这些地理概念的交互使用,不仅避免了用词的重复,更在潜藏的内蕴交集中,共同指向延安,传达了深刻的政治和革命寓意。

茅盾在延安的岁月茅盾赴延安茅盾于1940年5月初离开新疆,月底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他积极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参与会议,并与包括毛泽东、朱德在内的多位重要人物交流。01毛泽东的建议在毛泽东的建议下,茅盾夫妇住到了鲁迅艺术文学院宿舍,并在鲁迅艺术文学院讲学。11月底,到达战时陪都重庆,12月在重庆枣子岚垭良庄写下《风景谈》。02《风景谈》发表《风景谈》发表在刊物《文艺阵地》1941年1月第6卷第1期上。这篇回忆性散文记载的其实就是茅盾在延安几个月的所见所闻所感。03文本张力茅盾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既没有明确点出“延安”这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地名,又让人在多重的风景暗示和地点互文中心知肚明。04

延安风景的双重性荒凉印象独特生机双重风景优美诗意延安地处黄土高原,给茅盾留下荒凉贫瘠的印象。山脉光秃秃,黄土干裂,雨天满地泥浆,四周空寂灰黄,展现出延安自然环境的严峻挑战。哪怕是被作者称为“桃林”的地方,也只有石磨、断碑、旧阶石、二三十棵桃树和一些农作物。荒芜、单调、贫瘠是延安的主色调。作者眼中的延安又有独特的一面。光秃秃的山脉上排满层层的梯田,梯田上长满颀长的高秆植物,增添了绿色和生机。满目是荞麦花开,满耳是草虫啼鸣。清晨,空气清新,微风吹拂,霞光普照,整个延安一片寂静,所有的生命都在沉睡中慢慢苏醒;傍晚,彩霞布满天空,河水哗哗作响,晚上月光盈盈,天空湛蓝。

茅盾的诗意化修辞并非遮蔽黄土高原的真相,而是聚焦于革命青年如何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意志,这种磨砺正是革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意修辞诗意田园风光以理想国吸引有志青年,展现延安感召力。这并非简单美化,而是传递作者对革命未来的乐观心态与独特情愫。真实与理想延安的革命青年在艰苦环境中走向成熟成功。这种环境不仅再现了延安的真实状况,更让革命同志了解中国大地的荒芜与人民生活的苦难。磨砺与资料010302诗意化修辞与革命磨砺延安革命生活激发茅盾生命激情,展现乐观心态。他通过诗意表达对中国未来的信心,看到困境中的希望之光,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田园与激情04

田园风光与荒凉之景田园风光不是延安风景的全部,荒凉之景也只是延安风景的一部分。田园风光与荒凉之景看似矛盾,实际上正是它们之间的反差建构了真实、多元的延安形象。真实多元的延安田园风光与荒凉之景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茅盾对延安多元面貌的深刻洞察,更透视出作者对整个时代精神本质的观察与认识,展现出真实而深刻的时代精神写照。时代精神

风景描绘与人物议论的反差02

《风景谈》的构成与特点风景画构文异趣《风景谈》以多幅风景画为架构,开篇非延安,而新疆驼队,缓缓拉开序幕,以独特视角引领读者进入延安风景的深邃探讨。01人物议论融景各风景画间穿插人物议论,肯定人的核心地位,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性段落凸显人的伟大,赋予风景深厚人文内涵,使自然之美更富意义。视听盛宴诵自然文中风景描绘细腻,融合视觉、听觉,如临其境。排比修辞增强语势,配合精准动词,赋予景色动态美,引领读者沉浸于延安的自然风光。02文章以风景喻人,六幅图皆以英雄儿女为核心。从驼队至号兵哨兵,每一幕都是对延安精神的生动诠释,彰显革命圣地的人文魅力与时代精神。0401视听盛宴诵自然

田园风光与文艺内涵农人晚归图描绘明月蓝天下的田园,谷子如怒发,高秆植物似待检队伍,营造诗意氛围。动词“长”赋予画面生机,牛、山、人皆活灵活现。田园风光诗意浓文艺内涵融实践风光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