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
01美育与人生目录02美在过程第四章人生美03诗意栖居
第一节美育与人生学习目标1.理解审美人生的主要特征。2.掌握心态平和、身心一体和性灵涵养三种境界。在日趋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家园的守护越来越受到关注,因而美育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完整的人生当与美相伴,审美的人生能够为生命增加色彩。审美人生的主要特征有心态平和、身心一体和性灵涵养。
第一节美育与人生一、心态平和若人之一生与审美相伴,则人的心态能常处于平和中。审美的心态有着虚静的特点。如《老子》中讲到“婴儿”的特点有专气致柔、泊兮未兆、常德不离等,“婴儿”之所以能够成为“道”的精神象征,就是因为他无知无欲、心境淡泊,拥有虚静的心态。《庄子·外篇·天道》中明确提出了虚静:“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庄子》中还讲到许多故事,用来阐明与宇宙相通的虚静之本质,如“佝偻者承蜩”“庄周化蝶”“庖丁解牛”等。这些带有创造活动的故事脱离了单纯的技术性、机械性意味,由技近于艺了。以“庖丁解牛”为例,有一个名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已经很熟练,刀子在牛骨缝里自由活动,毫无障碍,且富于节奏。梁惠王惊叹其技术高超。庖丁说他解牛已经有19年了,完全了解牛的构造。庖丁不仅技艺高超,而且还能够做到心无旁骛,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其他的故事其实也都蕴含了这个朴素的道理。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讲到“罄澄心以凝思”;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讲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南朝宋画家宗炳《画山水序》讲“澄怀味象”;宋代的苏轼讲“空故纳万境”;郭熙讲“林泉之心”。后世相似的论述更多。
第一节美育与人生一、心态平和王国维讲审美的非功利状态,这种“虚静”的状态,不仅是审美创造、欣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也是艺术活动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与大化相通的精神境界,这也是艺术的生命精神所在。中国的传统诗歌、山水绘画、书法都有这种静谧的、使人心态平和的作用。西方的田园抒情诗、悲剧的净化效果、风景油画、抒情音乐亦有此效果。例如,2016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向大学新生寄送的录取通知书里,还一起寄送了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见图4-1),他在通知书中讲到,“《瓦尔登湖》是一本使人安静的书。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在向读者展示瓦尔登湖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希望你们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感受到宁静的巨大力量,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第一节美育与人生二、身心一体审美人生可以说是把人还原为人。“身心一体”观带有哲学里讲的有机整体观的特点,如中国哲学中的儒家思想。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讲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修身的阶段不仅包括感性熏陶,还包括理性的实践。《论语先进》里有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弟子子路、曾晳(又称曾点)、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问他们各自的志向是什么。子路说,希望在内忧外患的国家里,给他三年时间,让他们有勇气、懂道理。冉有希望在一个小国家里,给他三年时间,让百姓富足。公西华则想学习祭祀和会盟的礼仪,穿礼服,戴礼帽,当一个小司仪。曾点渴望的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表示赞同,“吾与点也”,这个故事经常被宋明理学家征引,称为“曾点气象”。这不仅反映了孔子对大同世界的设想,也展现了他对自由完整人格的想象。暮春时节,换上春装,青春朝气的年轻人和童稚的孩子一起,去沂水将身体洗干净,这样外表上干净了,之后去沂水边的舞雩台上吹风,与自然融为一体,让心灵在自然的净化下也变得澄澈,最后踏歌而归。当人从身心里外都变得清明澄澈的时候,他将是快乐的。儒家讲礼乐德行,但在此境界中,这种道德不是由外而内强加于人的,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这样的境界既是道德的,也是审美的,既是善的,也是美的。
第一节美育与人生二、身心一体孟子的修养观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处于生理阶段的“赤子”,到经历存心持志养气,成为通生理、心理、天理于一体的“大人”。孟子重养气,所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这里,“气”的作用很关键,它不仅使人成为一个身心结合的统一体,更使人成为一个有血有肉、融合知情意、心性天多重因素于一体的道德统一体。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中有一张图的题字是“绿满窗前草不除”,讲的是北宋时期,程明道先生窗前的茂草覆砌,有人劝他芟除野草。明道曰:“不可,欲常见造化生意。”他还在那上面放了盆池,畜养了小鱼数尾,时不时要去看看。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欲观万物自得意。”“身心一体”实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