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
01美与美育目录02大学美育的任务和途径第一章美育概述
第一节美与美育学习目标1.了解美的含义与特点。2.了解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一、美的含义与特点(一)美的含义美是指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继而促使人的精神发生积极变化的事物属性。美是依赖于事物而存在的,当事物不存在时,其能够表现出来的个性美也就随之消失。如果事物在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个性美也相应会留下一些记忆,能够使人在回忆中体验到一定的美感。例如,当人们看到水泥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时,首先产生一种直觉上的美感,继而会由物及人,联想到人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等。当眼前的情景消失后,不仅人们的直觉美感随之消失,而且联想活动也很快终止,经验性知觉美感也随之消失。
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一)美的含义积极的情感体验具体表现为情感愉悦、身心轻松和感觉舒适等。积极的精神变化具体是指人在获得审美体验后,或是产生了对审美对象的喜爱之情,或是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或是精神得到了振奋,或是心中有了一种信念等。积极性是区分美与丑的根本标准。如果一件事物或一种行为在被人们认知后,能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发生积极变化,那么,它就是美的;如果使人的情感或精神发生消极变化,它就是丑的。
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二)美的特点1.形象性美的事物和现象是可感知的,无论自然美、生活美还是艺术美,都有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即通过声、光、色、线、形等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美具有形象性。2.感染性美的感染性是指美能够以情感人,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无论是登上泰山观赏壮丽奇观,还是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都会使人陶醉,使人心旷神怡。这是因为无论是自然形象还是音乐形象,它们的美都具有巨大的感染力。美的事物无处不在,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受到美的影响,从而唤起人的热情,激发其理想和坚定其信念。
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二)美的特点3.认同性虽然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美的具体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但美还是具有普遍的社会文化认同性。例如,崇尚自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普遍的审美趣味,因此在园林艺术上,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的造园风格(见图1-1)是人们不断追求的。又如,在日常生活中,大方得体、不刻意修饰的外表是人们认可的天然之美,而浓妆艳抹、穿着怪异是人们普遍不能认同的。
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二)美的特点4.时空性任何美的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所以美具有时空性。美的时空性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例如,百花争艳的景象花争艳的景象(见图1-2)出现在春天,硕果累累的景象出现在秋天。又如,歌声是优美的,但在图书馆等需要安静的地方唱歌,歌声就不再是美的,而是变成了噪声。
第一节美与美育一、美的含义与特点(二)美的特点5.创造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美在人们生活中不断被创新、优化和完善。美的创造性是人们不断实践的结果,人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美的规律重新创造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例如,自然美是被人们发现的,这种发现本身就包含着创造,而普通的山水风景经过人们的艺术加工成为风景名胜区,这更是对自然美的再创造;生活中的物品、服饰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的美,这些美同时也在历史发展中千变万化、推陈出新;而艺术美的创造性更加明显,艺术作品都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突破,进而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第一节美与美育二、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一)美育的含义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指在美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自然审美、艺术审美等审美实践活动,树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完善人格塑造,从而培育和谐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美育既是审美的人格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和形式美感教育。美育包含娱乐教育、爱美教育、人品教育、艺术教育等内容。美育的形式生动活泼,过程轻松愉快,因此,美育一般都能使人乐于接受,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第一节美与美育二、美育的含义及大学美育的意义(二)大学美育的意义1.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1)激发热情。(2)陶冶情操。(3)激励精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