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
01音乐之美目录02舞蹈之美第七章艺术美03绘画之美
04影视之美目录05文学之美第七章艺术美
第一节音乐之美学习目标1.了解音乐的特征。2.了解音乐欣赏技巧。3.学会欣赏经典音乐作品。一、音乐的特征(一)时空性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当物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随之消失,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音乐的乐音是由乐器或人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当乐器或人的声带振动停止时,乐音自然就消失了,这就是音乐的时间性。音乐的时间性既决定了音乐欣赏的即时性,也决定了音乐的易于感知性和易分辨性。科技的发展为音乐信息的存储和声音的还原提供了条件,使乐器演奏的曲子或人声演唱的歌曲能够得以保存和重放,但从本质上看,并未改变音乐的时间性。
第一节音乐之美一、音乐的特征(一)时空性任何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一定的介质,在没有任何物质的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音乐声一般是借助于空气与乐器或空气与人的声带的谐振来传播的。由于空气充满人们生存的整个空间,所以在空气接续正常的情况下音乐传播的空间范围是不受限制的,只是由于声音的强度各不相同,传播的远近会有所不同。这是音乐传播的空间性。音乐传播的空间性既决定了音乐易于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使人们不自觉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也决定了音乐欣赏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使音乐欣赏活动易于展开。
第一节音乐之美一、音乐的特征(二)情境性音乐是最能引起人的情绪反应的一种艺术样式。不同的音乐作品,由于其节奏、旋律和音响强度的不同,对人的情绪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使人心情放松,有的令人精神鼓舞,有的把人带进遐想……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同时适宜人们正常生活的所有环境中都充满了供音乐传播的空气介质,因此,音乐声在人们生活的任何一种环境中注入,都能够营造情境,这就是音乐的情境性。音乐的情境性既决定了音乐应用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也决定了音乐的表现性。
第一节音乐之美一、音乐的特征(三)直觉性音乐是否悦耳、是否动听,入耳便能使人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至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等,也是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就能作出基本判断的。与此同时,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是直接的,这些都是音乐直觉性的表现。音乐的直觉性不仅使音乐审美活动易于展开,而且使音乐成为应用最广泛、普及程度最高的艺术形式之一。
第一节音乐之美一、音乐的特征(四)经验性自然界中时刻都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很多声音都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中。例如,潮声一般产生于海水起潮的时候,雷声一般产生于刮风下雨的时候,溪水声发自溪流,马蹄声多产生于马的奔跑,等等。音乐家在创作音乐作品的时候,常常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各种声音,采用模拟的方法来营造音乐情境;欣赏者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常常根据自己以往的听觉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音乐情境,这就是音乐的经验性。只要是听觉正常的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音乐经验。音乐经验一方面决定着音乐家创作的视野、思路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决定着欣赏者从音乐作品中获得情感体验的深度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一节音乐之美二、音乐欣赏技巧(一)聆听音乐效果听觉的欣赏是一首作品给人的音响感受,即欣赏者觉得旋律好听或不好听的初步感受。不能想象旋律不动听、和声不美的音乐怎能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考验流传于世。因此,想打动欣赏者的心灵,必须先抓住欣赏者的耳朵。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肖邦的钢琴曲、舒伯特的歌曲、贝多芬的交响曲、流传于世的众多舞剧和歌剧等无不有着醉人的音响效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的爱情主题,如清泉般清澈,又如蜜糖般甜美,直接流入人们的心田,让人百听不厌;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的旋律,让人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的流淌闭上眼睛,情绪轻轻地飘荡;亨德尔的《F大调大协奏曲》穿越了300多年的时光传到耳朵的时候,是优美动听、令人沉醉的。
第一节音乐之美二、音乐欣赏技巧(二)领会音乐情感领会音乐情感,是指欣赏者的思想情感参与欣赏活动,即音乐让人引发某些回忆,或激发某种情怀,并对欣赏者造成情绪的影响。例如,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聆听《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他觉得这种音乐应当跪下去听。凄美的旋律让他感受到了阿炳命运的坎坷和挣扎,同时激发了他的同情和悲伤情绪。又如,欣赏者在欣赏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时产生认同、钦佩等情感,并激发了自己对命运把握的激情和意志。在聆听音乐作品时,视觉不会产生什么作用,不用去管自己看到了什么,而是让心来感受音响带来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