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
01环境美学与环境美目录02自然环境之美第六章环境美03生活环境之美
第一节环境美学与环境美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美学的含义。2.掌握环境美的含义和性质。一、环境美学环境美学是一门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以及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美学来说,环境美学虽然可以划分为应用性学科,但毕竟是理论的。相对于园林、建筑、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学科,环境美学是它们的形而上学。真正称得上环境美学研究的学术著作产生于20世纪末,主要有美国学者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芬兰学者约·瑟帕玛的《环境之美》和加拿大学者艾伦·卡尔松的《自然与景观》等。
第一节环境美学与环境美一、环境美学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我们的家园。家园的意义有二:一是生命之本,二是居住之所。在居住的意义上,环境可分为宜居、利居和乐居三个层面。宜居,就自然环境而言,重在生态;就社会环境而言,重在人际关系的良性有序。利居,是就利益的发展性而言的。乐居,是就生活的品位和质量而言的。乐居之乐,不是一般的快乐,也不是指娱乐,而是指幸福。宜居是乐居的基础,利居是乐居的必要条件。宜居、利居、乐居均是就环境的生活意义而言的,因此,生活是环境美学的主题。环境美的审美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可称为赏,类似于欣赏艺术美和自然美;另一种可称为居,这种审美当然也有赏,但根本的是居——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受到环境的美。
第一节环境美学与环境美二、环境美概述(一)环境美的含义广义的环境美包括山川草木、气候风物等自然环境的美,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环境的美。狭义的环境美即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具体环境场所的美。它既体现于个人家庭、学习、工作环境的布置与美化中,又体现于社会活动环境的美化上,如公共场所的卫生、整洁、绿化,街道、村舍的布局,建筑、园林设计的美等。环境美是人类遵循美的规律而展开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受特定时期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一节环境美学与环境美二、环境美概述(二)环境美的性质1.环境美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美无疑占据主流地位,而在城市环境中,建筑美占据主流地位,但建筑美是一种综合性的美,包含科学美、技术美、艺术美,甚至一定的社会生活美。环境美的综合性说明它的构成的多元性,而整体性又说明它的构成不是各种美的堆积。事实上,环境美是各种不同的元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整体性不只体现在相邻的物质性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还体现在人的活动与物质性环境的统一中。
第一节环境美学与环境美二、环境美概述(二)环境美的性质2.环境美的生态性和文明性从宏观来看,环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断面,承认生态在环境美中的基础地位,将生态平衡视为环境美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破坏了生态平衡,那就根本谈不上环境美。然而,我们还要承认,任何环境都是人化的环境,具有文明性。完全没有人参加的环境是不可想象的。环境中有人,有人的活动痕迹,有人的精神活动的投射。从人类发展史的意义来说,人的任何一种行为方式都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都是某一特定人群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形态、社会习俗及其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这种行为方式体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是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环境美的重要因素。
第一节环境美学与环境美二、环境美概述(二)环境美的性质3.环境美的真实性与生活性绝对的真实性是环境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绝对的真实性,是指环境美的存在是物质性的,是实际的存在。环境美的真实性与它的生活性相联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在生活中审美,审美性质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生活的质量,这是环境美的重要特性。4.环境美的根本性质:家园感人在环境中生活,环境是人类的家,由此派生了环境美的重要特性——家园感,这是环境美最根本的性质。环境作为人类的家园,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其一,环境是人的生存所托。其二,环境作为人类的家园,可以理解成人类的发展所托。其三,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意义,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理解,即它作为人类活动的资源或者对象:如果该资源或对象属于自然环境,那么人的活动就表现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如果该资源或对象属于社会环境,那么人的活动就表现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活动。正是因为人与环境这种血肉般不可分离的关系,人对环境天然地有一种依恋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园感是环境美的根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