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一、健康;二、亚健康;;四、病理过程及病理状态;任务二病因学(etiology)
;二、病因的分类
1、生物性因素:最常见
病原性微生物(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霉菌),寄生虫(原虫、蠕虫)
2、物理因素:机械力(创伤、震荡、骨折、脱臼),温度(烧伤、冻伤),电流(电击伤),光线(电光性眼炎),声波(噪音性耳聋),电离辐射(放射病),大气压(高山反应、潜水病)。
;3、化学因素:强酸,强碱,毒物中毒(氯、CO、SO2、有机磷农药),超剂量药物。
4、营养性因素:
营养↑→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
营养↓→营养不良
如:抗体↓蛋白质↓→吞噬↓吞噬活性↓→易得感染
VitB1缺乏→脚气病;VitD缺乏→佝偻病;缺碘→甲状腺肿;5、遗传性因素
①直接遗传:遗传物质改变直接引起遗传性 疾病,例如:先天愚型、血友病、色盲。
②遗传易感性:指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 质,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机体才发生相应的疾病,如蚕豆病(G-6-PD缺乏)、高血压病、糖尿病等。;6、先天因素:能损害发育胎儿的化学物质,药物及病毒,可致胎儿畸形或缺陷。
7、免疫因素: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休克、支气 管哮喘、荨麻疹。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 风湿性关节炎。
③免疫缺陷病:易发生感染和恶性肿瘤。;8、精神、心理、社会、自然环境因素
①精神、心理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起重要作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可分为如下三类:
恋爱、婚姻和家庭的内部问题。
学校与职业场所的问题。
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个人的特殊遭遇。
精神病、神经病?;任务三发病学(pathogenesis;1、损伤与抗损伤;2、因果交替
;;3、局部和整体;二、疾病的基本机制;任务四疾病的经过;一、潜伏期:
从病因作用机体起到一般症状开始出现前称之潜伏期。此时从表面上看,机体仍似健康,还没有出现自觉和他觉的疾病症状。
二、前驱期:
出现一般??状,如疲劳不适、食欲不振、头痛、发热等,症状不明显也不固定。如机体的抗损害作用强,疾病可不再发展。;三、症状明显期:
疾病的特异症状出现,此时机体内外平衡失调,劳动力明显降低(或丧失)。
四、转归期:
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即疾病的结局。更取决于疾病过程中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发展趋势。
①损伤<抗损伤恢复健康
②损伤≈抗损伤迁延不愈
③损伤>抗损伤最终死亡
;疾病转归;(2)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recovery):
①病因得到控制,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
②代谢、功能并未能完全恢复,但通过代偿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旦增加功能负荷,可因代偿失调而使疾病再现,如心瓣膜病代偿期。
③劳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不同程度下降。。
;(3)死亡:
生命活动的停止。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丧失,包括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
传统把死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①濒死期(临终状态)(agonalstage):
A代谢、功能并未完全停止,只是严重减弱,脑干以上的大脑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B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②临床死亡期(stageofclinicaldeath):
A神经中枢抑制已波及脑干。
B组织细胞存在微弱代谢。
C呼吸心跳停止。
D此期仍然认为是生命的可逆阶段。
E时间为5-6分钟。;③生物学死亡期(stageofbiologicaldeath):
死亡的不可逆阶段,是指全身器官、组织、细胞生命活动的停止。亦称细胞死亡。并逐渐出现尸冷、尸僵、尸斑等,最后尸体腐败。
;脑死亡(braindeath)
;判断脑死亡依据;脑死亡提出的意义;